涼山州金陽縣是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的首批國定貧困縣,2011年被列入國家烏蒙山連片扶貧地區縣,2017年被確定為全省45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根據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西南石油大學定點幫扶該縣天地壩鎮新寨子村。對此,學校黨委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多次率隊深入調研,召開黨委會議專題研究布置,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技能培訓、基礎教育、選派干部等5個方面創新舉措、狠抓落實,著力攻克移風易俗難題,切實解決群眾脫貧致富思想根源問題,有效助推金陽縣打好脫貧攻堅戰。學校的扶貧工作多次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等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宣傳報道,被評為2018年度全省高校定點扶貧先進單位。
一、項目背景
金陽縣位于涼山州東部邊緣,東、南面與云南省昭通市隔金沙江相望,西與布拖縣相鄰,北與雷波、昭覺兩縣接壤,縣城距成都680公里,距西昌220公里,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地理區位因素導致區域性貧困特征異常突出,是吸毒和艾滋病的重災區。新寨子村位于金陽縣天地壩鎮北邊,距縣城20公里,平均海拔2400米,屬高寒山區彝族聚居村,地勢陡峭,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學校扶貧工作組初到該村時,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403人,貧困戶比例高達59%。群眾文化素質低,“等靠要”思想嚴重,對照村退出標準,該村無支柱產業、集體經濟、安全飲水、衛生室、文化室、通訊網絡,群眾深度貧困。
通過細致深入的調研,學校判斷,涼山彝族地區社會形態“一步跨千年”,遺風陋俗引起的群眾思想觀念落后才是橫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路上最大的攔路虎。要帶領新寨子村群眾擺脫貧困,完善基礎設施、增加農民收入固然重要,但著眼長遠的根本之計還在于解決貧困群眾的思想根源問題,讓他們轉變思想,破除陳規陋習,牢固樹立勤勞致富的觀念?;诖?,學校本著“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原則,按照一切有利于促進彝族同胞移風易俗的思路開展幫扶工作。
二、主要做法
?。ㄒ唬┩晟苹A設施,筑牢移風易俗硬件
一是實施高山安全飲水工程。該村長期缺水,群眾生產生活用水都成問題,也就養成了不洗臉、不洗手、不洗澡、不洗衣服的習慣。學校出資將位于海拔3000米處的山泉水引水下山入農戶,接上自來水管,不但解決了群眾多年用水難題,還借機在村里開展了講衛生“五洗”(洗臉、洗手、洗腳、洗澡、洗衣服)活動,改變了群眾的生活方式。
二是實施板凳工程。彝族同胞的典型特征就是披著查爾瓦席地而坐,為了把他們從地上請到板凳上來,政府曾經搞過板凳工程,但是由于送的是木板凳,大多被群眾砍了當柴燒。學校為每戶村民配置了5個金屬方凳,引導他們養成了坐板凳的生活習慣。
三是實施光亮工程。據當地干部介紹,彝族同胞晚上基本沒有娛樂活動,連電視也不怎么看,這也間接導致生育率居高不下,最多的一家人生了11個娃。學校在村主干道路、主要活動場所安裝了功率大、輻射面廣的太陽能路燈,方便村民夜行及晚上開展民俗活動、看壩壩電影等,逐步改變彝族同胞的夜生活。
四是改善公共環境。該村群眾的老房子幾乎都沒有廁所,更別說垃圾池,彝族同胞長期養成“拉生態屎”“屙生態尿”的習慣,垃圾隨處亂扔。學校在該村修建了2個公共廁所、3個公用垃圾池,引導群眾文明如廁、集中處理垃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推進全村“四好”特別是“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建設。
五是集中辦理婚喪嫁娶。彝族同胞信奉厚葬薄養,面子思想深重,紅白喜事喜歡大操大辦,曾經有個群眾辦喪事殺了100頭牛,結果一半以上都倒掉,造成巨大的浪費,也加深了貧困。學校在村里修建了民俗活動場所,配備了20套桌椅和大量餐具,引導村民勤儉節約,集中辦理婚喪嫁娶,不殺牛羊等大型牲畜,同時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ǘ﹦撔掳l展產業,夯實移風易俗基礎
不發展經濟,思想政治工作就會顯得蒼白無力。按照“產業到村、扶持到戶”的原則,學校把培育和壯大種植業、養殖產業作為扶持重點,探索產業化扶貧項目,助推貧困戶牢固樹立勤勞致富的思想觀念,實現持續增收。
一是整合資源抓種植業。按照金陽縣“立足生存抓林業、立足產業抓造林、立足涵水抓綠化”戰略,學校指導新寨子村成立造林專業合作社,營建核桃林2300畝、大紅袍花椒林2000畝、華山松林1400畝。依托合作社,組織群眾大力開墾土地,加強農技培訓與指導,實施標準化林下套種“春薯秋菜”378畝,推進長短結合,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時,動員全校師生大力開展農產品回購,2018年度采購新寨子村和金陽縣農產品100萬余元,幫助農民增產增收。通過合作社的示范引領,群眾不僅通過產業、勞務、分紅實現了家庭的增收,還將傳統的玉米種植、馬鈴薯耕作模式向核桃、大紅袍、獼猴桃經濟林種植、同時林下套種“春薯秋菜”的現代立體林業轉變,完成了一場深刻的思想大解放和產業模式升級,為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2018年9月,涼山州核桃林下套種“春薯秋菜”立體經濟產業發展現場會在新寨子村舉行,該模式逐步被全縣、全州借鑒推廣。
二是創新舉措抓養殖業。根據新寨子村多為高山和二半山、野豬數量較多以及彝族同胞養殖家畜不喜圈養擅放養等特點,實施了以“借豬還豬,借雞還雞”為主要內容的系列特色養殖幫扶措施。例如:學校出資購買豬和雞,借給每戶貧困戶1頭能繁小母豬、20只小母雞進行養殖,學校與村、戶簽訂借養三方協議,待租借期滿后貧困戶將等價小豬和小雞還給村上,作為村集體經濟所有,在養殖過程中如果豬和雞自然死亡,貧困戶不作賠償。由于豬和雞都是借的而不是送的,有效防止了貧困戶把豬和雞吃掉,確保了項目能夠持續實施,切實解決了貧困戶勤勞致富問題,還解決了村級集體經濟問題,為該村2019年退出貧困村打下基礎。項目實施以來,貧困戶共從村上借走了103頭能繁母豬和490只烏骨雞,年人均純收入增加600元,較大地改善了生活水平,較好地提振了精神面貌。該村走出了一條針對大涼山獨特地形地貌和人文氣候而行之有效的產業扶貧道路,在全縣及周邊地區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推廣。
?。ㄈ┖葑ゼ寄芘嘤?,優化移風易俗軟件
發展傳統農業、靠天吃飯不是長久之計,長期呆在閉塞的大涼山又限制了年輕彝族同胞開闊眼界、接受新觀念和新思想,所以學校把智力扶貧尤其是加強技能培訓讓貧困戶擁有一技之長、便于外出務工、具有持續增收能力作為移風易俗、挖斷窮根的重要手段。2018年,學校出資近35萬元在成都神力工程機械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舉辦了金陽縣青年農民挖掘機技能培訓班,培訓學員50人,全部通過考試并取得省安監局頒發的“工程施工作業操作證”;在新寨子村協調組織了烹飪和焊工兩個工種的技能培訓,培訓100余人次。這兩期培訓班的成功舉辦極大地促進了金陽縣青年農民外出務工就業,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通過技能培訓,僅新寨子村目前就有104人外出務工,其中1名群眾在廣東打工已經月收入上萬元。
要想群眾摒棄遺風陋俗,首先是干部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幫助金陽縣基層年輕干部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本領,學校于2018年7月出資近10萬元舉辦了金陽縣鄉科級優秀年輕干部人才遞進培養對象培訓班,培訓學員32人。由于培訓效果非常好,應金陽縣委組織部的請求,2019年5月,學校又在校本部為50名金陽縣年輕公務員舉辦綜合能力提升暨脫貧攻堅專題培訓班。
?。ㄋ模┓龀只A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老一輩的陳規陋習容易傳遞給下一輩,導致貧困代際傳遞、惡性循環。學校著眼長遠、發揮教育優勢,始終把扶持基礎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但對彝族小朋友進行習慣養成的改造,還通過小朋友影響了其家人,實現“小手牽大手”,全家養成好習慣。
一是升級教育硬件。學校對村小進行了修繕改造,購置了新課桌椅,更換了黑板,新建了圖書室,改建了食堂,配置了餐具。由學校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組成的同心專家服務團西南石油大學精準扶貧分團的老師們還自掏腰包捐贈了電腦、投影儀、校服、書包、文具、圖書和體育用品等。學校還協調資金20萬元修建了村幼兒園,并捐贈了書包、圖書和玩具,落實“一村一幼”政策,解決學齡前兒童上學難和彝族小朋友過漢語語言關的問題。
二是設立獎助學金。學校與金陽縣簽訂協議,每年在金陽縣中學、天地壩鎮中心校、桃坪鄉中心校和新寨子村小學設立“西南石油大學獎學金”(共計14萬元)。在村里設立“西南石油大學勵志助學金”,對貧困戶中初中畢業升入高中(或中職中專)、高中畢業升入大學(或高職高專)的學生給予資助,幫助其解決一定的經濟困難。2018年,村上1名貧困生考上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該村大學生零的突破。
三是優待基層教師。為抓住“教師”這個關鍵,鼓勵村小和幼兒園教師扎根基層、潛心教學,穩定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學校認定村小和幼兒園的教師為榮譽職工,每月發放2000元工作補貼,在重大傳統節假日,根據本校情況向其發放福利。同時,簽訂協議建立制度,對他們的工作時間、態度、成效等提出要求,確保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ㄎ澹┻x派優秀干部,配強移風易俗發動機
干部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任何好舉措都需要得力的干部去抓落實。加之彝族同胞的“等靠要”思想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已經根深蒂固,如果沒有得力的干部在一線推動具體工作,學校的幫扶計劃就可能成為空話。因此,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扶貧干部選派及管理工作。
組織部嚴格制定了扶貧干部遴選條件,在校內后備干部中進行公開選拔、優中選優,通過自主報名、資格審查、個別談話等環節,產生了扶貧干部后備人選報學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先后遴選10名政治素質強、作風過硬、擔當盡責的優秀干部擔任第一書記、綜合幫扶隊員、鄉鎮黨委副書記、縣委副書記等職務。扶貧干部發揮智力優勢,積極融入一線扶貧工作,落實學校的幫扶計劃,指導和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破除陳規陋習。例如:飲水工程建成后,駐村干部帶頭示范,手把手地教會貧困群眾“五洗”;光亮工程實施后,駐村干部要定期組織農民夜校、壩壩電影等活動,逐步引導群眾豐富夜生活;“借豬還豬,借雞還雞”實施后,駐村干部定期要去貧困戶家中巡查,督促貧困戶精心養殖,監督其不將豬或雞吃掉;對村小和幼兒園的老師進行資助,駐村干部要負責對他們的工作時間和狀態進行監督考核,等。
三、主要成效
在學校用心用情用智慧的大力幫扶下,移風易俗工作成效顯著,群眾的精神面貌大為改觀,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空前高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還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新寨子村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種養殖業日趨成熟,基礎教育蒸蒸日上,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被金陽縣評為“兩學一做”示范村。學校的扶貧工作得到了當地各級政府和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多次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中國新聞網、四川電視臺、四川日報、成都商報、涼山電視臺等十余家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學校被評為2018年度全省高校定點扶貧先進單位,先后有7名扶貧干部得到省、市(州)、縣表彰。2018年6月20日,學校作為全省唯一高校代表在西昌主會場參加了省綜合幫扶涼山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大會。2018年8月30日,學校在313家省直部門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暨幫扶機構負責人培訓班上,作為8個單位之一進行了大會發言交流。2019年5月24日,學校在2019年度全省高校定點幫扶工作推進會上,作為5所高校之一進行了大會發言交流。
四、主要經驗及推廣價值
一是必須堅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幫扶單位要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重在提高“造血”功能,不能只顧眼前、搞短平快,既要解決眼前現實問題,又要解決長遠根本問題。
二是選擇項目必須因地制宜,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學校沒有資金和項目上的優勢,經不起折騰和浪費,資金和項目投出去必須要見成效。同時,項目一旦失敗,將會對貧困群眾的積極性造成嚴重打擊。
三是項目實施必須接地氣。幫扶項目除了力求精準以外還要接地氣,不能凈搞“高大上”,一味追求高投入、高回報、“一口吃個大胖子”,要讓貧困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到實惠。
四是必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要讓貧困群眾增長見識、看到差距,不能總是沉浸在披著查爾瓦蹲在路邊喝啤酒的“幸?!焙汀皾M足”中。同時,要讓他們在好習慣和好風氣中得到實惠,積極主動追求美好生活。
五是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向因懶致貧說“不”。通過選樹脫貧典型,幫助貧困群眾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金鑰匙”——那就是向懶惰宣戰,轉變“等靠要”思想,走勤勞致富之路。群眾轉變觀念后,不僅促進了村里的產業發展,還大大加強了勞務輸出,拓寬了增收渠道。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