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注
從一所職院變遷看職教發展
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信息化浪潮、智能革命,從1953年建校至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幾乎經歷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不止一次因時代的變化陷入困頓,卻始終不改為國家培育良才的初心。新中國成立至今的70年,也是職業教育持續培養大國工匠、助力國家從貧弱走向富強的70年。今天,在推動中國由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的道路上,職業教育仍在持續發力。
從手動操作的車、銑、刨、磨實習車間,到整條智能生產線的實訓基地;
從組裝收音機、電視機,到組建物聯網、現代通信網,組裝智能機器人;
從為國家培養技術干部,到為產業培育技術技能人才;
從傳統專業到信息技術專業,再到技術與技術、技術與產業交叉融合的專業群、專業集群……
打開時光的大門,一所學校的發展歷程,在全國一萬多所職業院校中猶如滄海一粟。但即使是一滴水,也與整片海洋有著共同的起伏跌宕。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讓我們走進一所職業學校,探尋職業教育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潮汐脈搏。
廢棄船廠里辦學校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史館里,陳列著一臺學校自主研制的名牌產品——三勤牌收音機。它無聲地見證著技術的變遷、生活的變化和學校的變革。
剛剛走入20世紀中葉的中國一窮二白。收音機、縫紉機、自行車被統稱為“三大件”,對于老百姓來說,那便是“好日子”的象征。而一臺收音機的背后,關聯的是支撐國防、科技、通信等諸多領域的無線電工業。
1953年,新中國開啟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學習蘇聯經驗,中國率先恢復工業基礎。無線電工業作為重點之一從零起步,急需大量人才?!敖ㄒ凰鶡o線電工業學?!北涣腥搿耙晃逵媱潯碧K聯援華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中。
“當我們討論辦什么類型的學校時,是蘇聯專家建議,辦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因為中專的培養周期短、人才實用?!痹鴧⑴c學?;I建的老校長俞家琦回憶說。
這個辦學定位,與新中國的職業教育設計不謀而合。當時各行各業基礎薄弱、人才短缺的局面,使國家將職業教育重心放在中等教育階段,建立起以中專和技校為主體、行業企業辦學的職業教育體系。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簡稱“南無”)由此誕生,隸屬于當時的第二機械工業部,培養無線電設備制造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
“為了趕上新建的工廠用人,二機部要求學?;I建當年就要招生?!庇峒溢f,“沒有校舍,我們在南京市郊一個廢棄船廠搭建草房作為臨時校舍;沒有教材,我們拿著蘇聯原版教材,邊翻譯邊教學。大家情緒高漲,似乎有馬上就要上戰場的味道?!?/p>
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始終與富國興邦的使命感緊緊綁定。第一個開學典禮,俞家琦記憶猶新,沒有桌椅、沒有禮堂,師生席地而坐,一眼就能看到不遠處的滾滾長江。
“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精髓。在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起步階段,這一理念在教育領域被付諸實踐,而職業教育同生產勞動的聯系更加緊密。
成立之初的南無共設4個專業:無線電零件制造、無線電機制造、電真空器件制造、電話機與自動電話臺制造。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實習車間,每個車間都有自己的產品。
“當時的理解,學生要參加勞動就要參加真正的生產勞動。一車間生產鉆床;二車間生產電源變壓器,三車間生產收音機,四車間生產電子管?!庇峒溢貞?,“實習輔導老師大多數是從工廠調來的高級技工和老師傅?!?/p>
1959年,南京市籌建電視臺,將發射和接收裝置的研制工作交給了學校,裝置的金屬外殼就出自學校八級鉗工趙明高之手。此外,學校還嘗試研制過“遙控拖拉機”“模擬計算機”“電子氣象設備”等。
在俞家琦看來,“頂用”是職教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義,也是從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到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發展中一以貫之的育人信條。
“一到工作崗位就發現,在學校都學過!我們學校畢業的人,上可給職工講課,下可組織車間生產?!?963級校友、曾任內蒙古TCL集團副總經理的奚長蔭說起母校倍感自豪,“1970年發射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那上面的示波器,就是我們班同學參與制造的?!?/p>
據統計,從建校到“文革”前,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累計培養畢業生一萬余名,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無線電研究、制造、應用領域,為我國電子工業起步、發展提供了直接支撐。
當時的南無不僅全國聞名,也蜚聲海外。作為外事接待窗口單位,周恩來、陳毅、習仲勛等國家領導人都曾陪同國際友人前來參觀。三勤牌收音機還被作為禮物贈送給西哈努克親王。
職教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撫今追昔,俞家琦不無感慨:“當時的學校完全體現計劃經濟的特點,當國家無線電工業急需人才時,學校就大上;當無線電工業萎縮時,學校就縮小規模。我們國家的工業在20世紀50年代曾經大起大落,所以學校也跟著大起大落,給辦學造成了困難?!?/p>
“文革”期間,南無更是被直接轉為工廠,人才培養功能不復存在。
市場大海中學游泳
“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隆冬時節的中國帶來春天的消息。
這次會議閉幕僅僅4天后,第四機械工業部致函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另選校址恢復南京無線電工業學?!?。
1981年,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在南京城外的滄波門鎮復校招生。由于師資和場地緊張,復校的前三年,學校只開設一個專業——無線電技術,每年招生200人。
“就一棟四層教學樓、一棟宿舍樓、一個食堂?!崩夏蠠o子弟王維平大學畢業后回校任教,從小穿梭于寬敞校園、氣派教學大樓之間的他,對眼前學校的新面貌無法接受。
然而,在這樣的條件下,學校首先想到的是恢復實習工廠。校史記載,1982年,學校就已開設了鉗工實習、電類實習。和過去一樣,學校找來真實工作任務讓學生動手,具體內容從組裝收音機變成了裝配十二英寸黑白電視機。
百廢待興的上世紀80年代,讀中專炙手可熱,無線電專業的用武之地更加廣泛,畢業生出不了江蘇就被一搶而空。除了傳統的無線電設備制造企業,在學校的就業檔案中,還出現了電視臺、廣播電臺,甚至是紫金山天文臺青海射電站。
供需兩旺的局面、即將竣工的新校園、越來越好的生活……當1987年新年鐘聲敲響時,青年教師施澤波滿懷信心,準備在新學期大干一場。誰知,施澤波和教師們等來的卻是“下放”。
“到今天都忘不了當時的情景?!笔刹ㄓ浀?,前一天剛從老校區往新校區搬完家,第二天上級來人宣布,“電子工業部所屬的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下放至江蘇省,由江蘇省電子工業廳歸口管理”。
“原來我們是正廳級,一下放變正處了,落差很大?!笔刹ɑ貞浀?,“更重要的是,宿舍樓還沒有蓋完。計劃經濟時代,基建經費是‘上面’按年撥,當年用不完還交回去?,F在一下子斷了來源,學校頓時陷入經費困難?!?/p>
“要到市場的大海里學會游泳?!彪娮庸I部的領導在會上給學校撂下了一句話。
“當時非常不理解,但是也沒辦法。下放的不僅僅是我們,還有一大批部屬企業?!笔刹ㄕf。
當時的中國初嘗改革的甜頭,也開始感受到傳統體制機制的掣肘。1987年,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門必須按照簡政放權、政企職責分開的原則,盡快把所屬機械制造企業放下去”。在這次改革中,電子工業部成為“最早吃螃蟹的人”。
“過去是按照行政指令辦專業,一下放,沒人告訴你要辦什么專業,這下蒙了。而且,1988年以后畢業生就業也從分配變成了雙向選擇,后來又完全市場化。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得認真考慮了?!笔刹ㄕf。
下放后的第一個假期,南無的教師沒有休息,去鄉鎮企業發源地蘇錫常地區摸索需求,去南方改革開放的前沿尋求市場。此后,市場調研成為學校的慣例。機電一體化、計算機、電子外貿、通信設備制造……南無的專業開始“擴容”,頂峰時達到48個。
“有一個全國開先河的專業就是調研出來的?!蓖蹙S平說,“上世紀90年代初,江蘇昆山開始吸引臺資企業,成為中國電子產品制造的重鎮。臺資企業的一大主業是生產印制電路板(PCB)。我們看到了需求,在全國率先辦起了‘印制電路技術’專業?!?/p>
學校和當時全國最大的PCB制造企業南亞龍騰公司合作,在校內建了一條生產線,轟動一時?!爱敃r,學校投資200萬元,需要很大的魄力。但是,我們的學生畢業后一到企業直接就可以上手,值得!”王維平說,“直到今天,這家企業的技術‘大拿’中,隨便一問,保不齊就是南無畢業的?!?/p>
產業鏈上游問需求
世紀之交的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日新月異,信息化浪潮風起云涌,無線電工業與通信、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交叉融合,擴展著“信息技術”“信息產業”的外延,牽引著教育跨越發展的新模式。
高等教育擴大招生、高等職業學校大規模建設,對于傳統的中專校來說,這一頁歷史上寫著的更多是挑戰。2002年,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幾經周折,得到江蘇省政府許可,在原有基礎上建立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升格建院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案呗毢椭新毜膮^別在哪兒?”“開同樣的專業,我們的學生就業時怎么跟本科生競爭?”……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數據顯示,隨著擴招政策推進,1999年至2004年的5年間,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從80多萬激增到280多萬。對于職業教育來說,生源質量、培養方式、就業機會等都面臨新情況。
隨著一項國家層面自上而下的行動,學校找到了答案。2005年,教育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若干意見》,第一次對獨立設置的??茖哟卧盒_M行評估。
“評估指標體系就是高職辦學指南,全校圍繞著指標體系開展大學習、大思考、大討論,從思想上完成從中專到高職的升格?!碑敃r的評估辦主任施澤波回憶道,“因為一直是行業辦學,跟企業走得近好像很順理成章。通過評估,我們更確定,這就是職業教育應該走的路,校企合作是學校的特色,必須堅持?!?/p>
最終,全校在辦學特色上形成共識——“圍繞市場辦學校,緊扣行業設專業,依據崗位定課程,強化素質育人才”。
回應產業需求,老牌的無線電技術專業派生出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無線電專業則專攻強項射頻微波技術,通信技術專業擴建為學院、從通信設備制造轉向通信工程服務,萬金油式的計算機專業向軟件領域進軍……“從‘十一五’規劃到‘十三五’規劃,我們牢牢抓住服務信息產業鏈這條生命線,而不是什么專業熱就開什么?!苯虅仗幪庨L徐胤莉說。
校企合作逐漸成了學校各個專業的人才培養常態,但教師們發現,越往深里走難度越大:搞“訂單班”,到第三年便難以為繼,企業反饋,整班建制地招工,給管理帶來困難;搞“校中廠”,企業要效率,希望學生固定工位,而學生要學習,希望多崗位輪換。
這個裉節上,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第二輪“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重點支持100所院校立項建設國家骨干高職院校,讓學校有了新的思考。
“這一輪建設特別強調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的創新,我們對校企合作重新進行了設計?!毙熵防蛘f,“以前講按照崗位需求培養人,但是如果只向未來工作的崗位問需求是不夠的,要到就業目標企業的上游那里去找,比如提供生產設備的、研發新技術標準的,跟這樣的上游企業合作,學生再到下游企業去就業,就會大受歡迎?!?/p>
南信院將這種合作模式命名為UPD(Up—Plat—Down,上游企業—平臺—下游企業)模式。第一個試水的是通信學院和中興通訊的合作。中興通訊需要為客戶提供售后培訓,但沒有足夠的師資;學校擁有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但苦于接觸不到最新技術。把雙方需求對接起來,企業在學校設立客戶培訓基地,學校教師和企業培訓師組成混編團隊。
“中興通訊生產出來的最新設備,首先會送到我們這里。來培訓的客戶企業一看,他們學的東西我們學生已經掌握了,常常是設備買回去,帶走畢業生?!蓖ㄐ艑W院院長湯心怡說。
這條路走通了,學校先后在質量檢測、工業機器人等多個專業進行成功復制,這種校企合作新模式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專業群建設謀蛻變
今天的南信院校園里,智能家居小木屋實現了遠程遙控、自動調溫;實驗室的無人駕駛沙盤上,小車在模擬城市中往來穿梭。
信息技術正在快速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延展,萬物互聯的時代已經來臨。在以信息化為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中,中國正借助新技術,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彎道超車。
同時,來自行業內校友的反饋發人深?。骸斑^去,老學長們學一門技術,干一輩子;現在,一個技術最多能用三五年?!?/p>
職業教育如何服務國家戰略?如何回應市場需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
信息技術的演進特點是融合:技術與技術交叉融合,技術與產業跨界融合。按照技術或學科設置的傳統二級學院,比如電子信息、通信、微電子等,如何適應技術融合發展大勢?借助“雙高學?!鄙陥?,學校完成了以專業群復合培養應對技術融合挑戰的策略轉型。
“一個群里有若干專業,本身就可以產生交叉。課程設計采取‘底層平臺課+專業模塊課’模式,各專業可以交叉互選。學生在學校里不一定能學到未來要用的技術,但能學到思維,懂得技術通過交叉是能夠產生創新的,這個很重要?!弊鳛楦母锏脑O計者,校長田敏解釋說。
按照這一理念,南信院將全校專業統整為三大基礎技術類專業群和四大應用類專業群,開啟了新一輪改革。
“例如,我們把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和電子產品質量檢測作為一個專業群?!碧锩艚榻B,“‘中國制造’轉向‘中國質造’,瓶頸在哪兒?在制造產品的技術質量管理。所以,我們把電子信息這個老專業和質量檢測融合起來,培養懂質量的制造人才和懂制造的質量人才?!?/p>
“都說5G改變社會,到底怎么改變,現在很難想象,但會來得非???。怎么辦?”南信院心中有數:一方面要“拓展優勢,做好底層架構。無論什么技術,萬物互聯的基礎是網絡通信,就像鐵路提速,首先要把路修好。無論將來路上跑什么車,路都是我們建的”。另一方面要“提前布局,做好技術積累。一個專業走上坡路還沒到頂的時候,就要有一批教師去看下一個專業;到這個專業開始下坡的時候,這批教師已經儲備好了,開始開發下一個專業”。
在電子信息學院教學樓里,一個叫作“微組裝”的新專業剛剛起步。在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共建的實訓基地,學生們正在顯微鏡下,用金絲把元器件焊接到晶圓片上?!?G、衛星、雷達都離不開它,因為精度太高,目前機器無法取代,只能靠人眼和人手?!边@個專業有多重要?電子信息學院教師魏欣說,“去年集團在學校搞行業技能大賽,所有工程師參加,第一名升高級技師、分一套房?!蹦壳?,南信院是唯一一家擁有微組裝實驗室的高職院校。
機器與人力,是這個時代給職業教育天平留下的兩個砝碼。自動化生產使普通電路板的制作工藝從一個專業縮減為一門課程。隨著電子信息產品向小型化、輕量化、高工作頻率等方向發展,又出現了新的依靠手工的技能。不難想象,隨著技術向前推進,這個專業所傳授的手工技能終有一天也會被機器所替代。而職業教育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應對變化的過程中實現著自身的蛻變。
“縱觀新中國70年的‘南信烙印’,專業變了、名稱變了、培養對象變了、技術環境變了、生活環境也變了,但是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始終不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定位始終不變,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宗旨始終不變?!蹦暇┬畔⒙殬I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丹中說,“現在,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政策、條件、環境、氛圍越來越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越來越需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可以說,我們趕上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好時期?!保ū緢笥浾?高靚)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