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注
農村教育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云南省會澤縣陡紅村陡紅小學開始了自己的進化史。從主要靠族人出資,到全體村民自籌資金,再到政府全面出資,陡紅小學也從蝸居祠堂,慢慢蛻變為一所擁有數棟樓房、操場、教學設備齊全的現代化標準學校。
“克繩祖武”、掙工分、勤工儉學、募捐集資、掃盲、兩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985”……70年里,陡紅小學與共和國一起成長,陡紅小學身上的每個歷史名詞,都是共和國教育發展宏大歷史的投射。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的光輝,從陡紅小學的“三級跳”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新中國教育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蓬勃脈動。
1946年,云南省會澤縣陡紅村老支書楊安甫當時7歲,已經到了上小學的年紀?!坝曷抵行膰W?!本驮诩议T口,上學只需步行幾分鐘。每天,楊安甫先要過一道校門,再進一道掛著“克繩祖武”牌匾的拱門,才能到達學堂。
“當時學的是《三字經》《百家姓》,也學點兒算術。1949年解放后,有了歷史、地理、語文,還有音樂?!闭勂鹜?,今年80歲的楊安甫有點兒激動,甚至還哼起了《黃河大合唱》的旋律。
70多年過去了,楊安甫看著陡紅小學一步步從一間祠堂變成如今擁有一棟3層教學樓,一棟3層教師宿舍樓,一棟兩層食堂,籃球場、廁所完備,計算機室、科學教室、音樂教室等六大功能室齊全的學校。而且,孩子們每天可以吃上有肉有菜的營養餐,不用花一分錢。
從祠堂里生長出來的學校
說起戴姓祠堂,退休教師戴普潤打開了話匣子。他在陡紅村出生,在陡紅小學完成了小學學業,畢業后又回到了陡紅小學擔任教師、校長長達31年。
“陡紅村幾乎全部是我們戴姓族人。戴姓族人很有眼光,為了給家族培養更多的讀書人,1912年家族出資聘請了宣威西澤人王永吉,在家族的祠堂中開辦學堂,學生主要是戴家子孫?!贝髌諠櫿f。
1954年,戴普潤7歲,到了上學的年紀,就直接來到了“自家學堂”讀書。
“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政府面對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不可能投入大量資金興辦農村教育,只能強調‘農民的教育自己辦’,戴姓族人依然是陡紅小學的主要出資人?!贝髌諠櫿f。
戴姓出資修葺了祠堂學校,“是全村最好的建筑”。當時戴東印是鄉長、戴秉強是先生、戴秉賢是老師,一個由地方長者、鄉紳組成的股東會負責整個學校的運行,戴家拿出一部分公地地租,用來延請教師、修葺房屋、添置學習用品等。
至今,戴普潤仍清晰地記得拱門上掛著的“克繩祖武”的匾額。
“克是攻克、繩是束縛,匾額記載的是戴氏族人攻克匪患的功績。而把學校建在祠堂,也是表示對祖宗的敬意,對教育的重視?!贝髌諠櫿f,小時候讀書是很莊重嚴肅的事,“每次先生要求我們背書的時候,我們都要先在孔子排位前作個揖,然后再開始背”。
解放初期,師資困難,陡紅小學4個年級80多名學生只有一位教師趙國義,但是趙國義卻是后來的會澤縣副縣長、林業局局長、郵政局局長等“一大批優秀的人”的啟蒙老師,這其中還包括上世紀80年代陡紅小學發展史上的關鍵人物戴普焱。
到上世紀60年代,陡紅小學規模擴大到100多人,把周圍3個村子的學生都收來了,教師更加緊缺。
1961年,戴普潤因成績優異,品學兼優,被推薦到了者海鎮東四中上初一。沒過多久,他的老師趙國義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回陡紅小學任教。
“那時候我只有15歲,家里窮,早點兒工作可以補貼家用,我就答應了?!贝髌諠櫿f,“語文數學全兜底,我們3個老師上4個年級的課,一天掙10個工分,相當于一個成年勞動力了?!?/p>
戴普潤僅在陡紅小學當了一年老師就被調到了鹽灘小學,但是這一年他卻教出了一個“好學生”,這個學生就是陡紅小學發展史上的另一個關鍵人物、陡紅村資歷最老的支書戴興山。
1960年到1966年,戴興山在陡紅讀小學,用的是毛筆、草紙,坐的是石凳石桌,一張石桌后面4個學生,“條件很艱苦”。畢業后,戴興山外出當兵,直到1980年才又回到了陡紅。
“十幾年過去了,學校建筑變化不大,學生增加到了300多名,學??臻g明顯不夠,而且建筑老化嚴重?!痹诖髋d山眼中,陡紅小學該變一變了。
與戴興山有同樣看法的還有戴普焱。1955年從陡紅小學畢業后,戴普焱一路念到了東川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了鄰鎮者海當教師,1978年調回陡紅小學擔任校長。
再次回到母校,戴普焱用“大吃一驚”來形容——戴家的老祠堂,到處是塌梁斷柱,倒塌的墻壁,甚至要用樹枝來堵。
“萬一倒塌怎么辦?老師和學生的安全誰來保障?”在戴普焱看來,陡紅小學也該變一變了。
然而,“文化大革命”剛結束,鄉村一片蕭條?!暗谜义X?!贝髌侦拖?。
不久,機會來了??h教育局召開年度教區負責人會議,戴普焱參加,“聽報告、小組談論結束后,我大著膽子把陡紅的情況如實說了,當時會場一片寂靜”。
戴普焱感到肩膀被人從后面敲了一下,他回頭一看,是自己在東川師范學校的班主任楊能,當時正任會澤縣教育局局長。楊能告訴他:“晚上你來我家一趟?!?/p>
懷著忐忑的心情,戴普焱晚上來到了楊能家。
“你今天在小組會上的發言是不是事實?”楊能問。
“我在您手下讀了3年書,不會說謊?!贝髌侦驼f。
“好嘛,我給你撥6000元錢,把陡紅小學修好?!睏钅苷f。
但戴普焱還有自己的想法?!鞍凑战逃值囊馑际切扌扪a補,但是陡紅小學已經300多名學生,現有規模已經無法承接這么多人,而且祠堂已經用了幾十年,沒有修的價值了,應該推倒重建?!贝髌侦蜎]有直接表達他的意思,而是保證回去完成任務。
回到陡紅小學,戴普焱跟教育組長表達了他的想法?!?000元想建一個新學校?而且你拆了戴家的祠堂,族人會允許嗎?”教育組長反問。
戴普焱不是沒有考慮過自己叔伯兄弟們的想法,“這是拆自己家的祠堂,宗親反對聲很大,但是我是校長,要對師生生命安全負責,而且辦好教育也是為了戴家的未來?!痹谧谟H的一片反對聲中,戴普焱還是開工了。
拆掉祠堂,重建學堂
頂著重重壓力,陡紅小學重建工程在1982年底開工了。推倒祠堂,一切重來!戴普焱干勁很足,教師和鄉親們也很支持。
當時,《關于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和《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的發布,也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各地農村紛紛自發集資、募捐,多渠道籌集資金,興辦教育。
僅僅一年,一棟兩層10間屋子的土木結構小樓就建了起來,總造價1.5萬元,除了縣里給的6000元,剩下的全部為自籌。
“事實上,當時是缺錢、缺料、缺人手?!庇么髌侦偷脑拋碚f,重建學校是“湊毛搟氈,越搟越寬”。
缺錢,村民們5元、10元地湊;缺料,老百姓有木料的捐柱子、椽子,有磚瓦的捐磚瓦;缺人手,17名教師全部上陣,扛木料,搬磚瓦,“肩膀都壓壞了”……
房子蓋起來沒幾年,戴普焱就調走了,接任校長的是戴普潤。
“1988年我又回到了陡紅小學,兩層土木結構的房子已經建成了,當時陡紅小學是我待過的學校中條件最好的,不過仍有遺憾?!贝髌諠櫵f的遺憾是學校沒有廁所、操場等配套設施,條件依然艱苦。
戴普潤找到了他的學生,時任陡紅村支書戴興山,希望他能動員村民集資把廁所、操場等修齊全。
“當時陡紅村經費仍然十分緊張?!贝髋d山回憶,但是戴普潤認為,“經費再緊張,為教育花點兒錢是值得的?!?/p>
戴普潤說服了戴興山。戴興山帶著大隊成員挨家挨戶集資,最后籌集了9000元,為學校修了廁所,平了操場,建了籃球場,添置了簡易課桌椅……
回憶過去,戴興山覺得特別不容易。
“當時的國家政策,教育是分級管理,中學屬于縣級,小學屬于鄉級管理。修建學校主要靠村民集資,陡紅村除了募捐的,每人集資5元,大隊干部天天下去向老百姓集資?!贝髋d山說。
為了解決經費困難,1986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后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將教育附加費細化到鄉級人民政府,學校新建、改建、擴建所需資金的籌措細化到鄉和村,增加了將學校勤工儉學收入部分應用于改善辦學條件的內容。
戴興山對勤工儉學印象深刻?!澳菚r候地方十分貧窮,學生的課本、本子、鉛筆,教師的教具,照明的燃料都沒有?!睂W校每周拿出一天時間,由老師帶著學生做一些本地勞務性的東西,拾柴禾、搬磚瓦、背煤炭、摘野果……通過勞動收入解決教學所需。
當時,后來的陡紅小學校長陳正亮正在學校當班主任,從二年級到五年級,兩年多時間,陳正亮帶著班上30多個孩子通過勤工儉學掙了500多元錢。
“那時候學費僅僅8毛錢,但很多鄉親還是交不起,通過勤工儉學,那幾年班里沒有一個學生向家里要錢交學費。我們還買了許多學習用品,完全自給自足?!标愓琳f。
鄉里補助、群眾集資、勤工儉學……“苦”字當頭,讓陡紅小學從蝸居祠堂變成擁有兩層土木結構教室的樓房,還配備了廁所、操場和簡易課桌、教具。
至此,陡紅小學一躍成了四里八鄉“最好的小學”。
1993年,戴普貴接任戴普潤擔任陡紅小學校長。戴普貴趕上了好時候,更辦了一件好事情。
好事是指1998年陡紅小學被列為土木校舍改建工程項目學校?!爱敃r,上級補助了5萬元,本村群眾人均集資40元,共集資8萬元,建了一幢面積為34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教學樓。陡紅小學的建筑面積大大擴張,辦學條件改善突出?!贝髌召F說。
上世紀90年代,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立20世紀末期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兩基”),并指出“兩基”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陡紅小學除了日常教學,還承擔了“兩基”攻堅任務。
“連續3年多時間,我們白天給孩子上課,晚上給村民上課?!崩辖處煷髌仗镆廊挥浀米R字課本有42課,每天晚上2個小時,教師們輪流去掃盲班。
“當時的口號是‘一長管兩校(夜校和白天的學校),一師任兩教’?!贝髋d山說,陡紅村在2000年完成了“兩基”攻堅的任務。
苦字當頭,實干興教
現在的陡紅小學,環境優美整潔,籃球場、食堂、宿舍、六大功能室齊全;教師辦公室里掛著十幾張獎狀:雨碌鄉先進學校、雨碌鄉二類學校綜合考核第一名……
“2000年以后,學校發展幾乎沒有遇到什么困難,一波一波的政策紅利讓陡紅小學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不僅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教學成果也十分突出?!倍讣t小學原校長戴興勝(2001—2014年任校長)說。
2001年6月1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發布《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作出了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決定,提出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體制。同時,中央決定每年撥款50億元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專項轉移支付用于危房改造、教師工資發放、經濟困難學生助學等。
隨著外地教師越來越多,教師住宿成了問題。2005年取消農業稅之后,政府財政撥款10萬元,陡紅小學拆除了1983年蓋的兩層土木教室,蓋了一幢面積為460平方米的磚混結構綜合樓,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附屬建設。
2006年1月,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決定今后5年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農村中小學生每年每人減免學費140—180元。我國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明確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學生繼續實施“兩免一補”(免除書本費、雜費,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政策,陡紅村村民的負擔進一步減輕。
2011年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陡紅村的孩子們再次得益。
“從我讀書到現在,50多年了,孩子長期吃苞谷、洋芋、黃豆?,F在好了,營養餐有牛肉、豬肉、牛奶、雞蛋,而且全免費?!贝髋d山感慨地說。
2013年,為了讓孩子們吃上熱乎飯,陡紅小學又在操場上建了一棟兩層271平方米的食堂。
“孩子們有地方可以坐,有干凈營養的熱乎飯可以吃,家長放心,學生安心?!贝髋d勝說。
2017年,陡紅小學又新建教學綜合樓960平方米,配備了計算機室、科學教室、美術室、圖書室、體育功能室,教學質量長期在雨碌鄉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
“雨碌鄉共有13所中小學,我們定位為二類學校,在7所二類學校中,陡紅小學是歷史最悠久、辦學成績最突出的。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有我們陡紅小學出去的孩子考入‘985’‘211’高校?!庇曷掂l中心學校校長朱云果說。
在教師辦公室里,除了各種獎狀,還有一個公告牌讓人印象深刻:戴普增,昆明市委組織部干部;戴普義,會澤縣林業局局長;孔令明,北京大學學生;戴果,南開大學學生……70年來,從陡紅小學走出優秀校友近百人。
而會澤縣,這個烏蒙山深處的國家級貧困縣,2010年以來有128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
是什么使陡紅小學、會澤縣教育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在會澤縣教育局原局長陳加明看來,一是教育投入體制改革,徹底改變了會澤教育的面貌,二是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使會澤縣的教育質量大為提高。
“過去是土房子、土臺子、土磚,生產隊巴掌大的公房用作教室,辦學堂是十分艱苦的。而隨著教育經費的不斷增加,一系列工程如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薄弱學校改建工程的實施,使學校建設的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學校越來越好,多數學校已經是當地最好最美的建筑?!标惣用髡f。
硬件的發展最終服務于教育質量的提升。為了讓更多的貧困山區學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2000年以后,會澤縣開展了系統深入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打牢了教育騰飛的基礎。
“配合國家政策,會澤縣也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标惣用髡f,首先是教育經費、人事由過去的鄉鎮管理統一上收到縣管理,教育局有了對整體學校的規劃布局和人事安排的權力,全縣教育一盤棋。其次,在學校內部實行校長聘任制,徹底地去行政化,讓校長安心辦學。在新千年之初,當地又進行了教育資源的科學配置,實事求是地進行校點布局,“小學盡可能集中在大的行政村來辦,初中集中在中心鄉鎮來辦,高中集中在縣城來辦”,集中資源、規模,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
陳加明自豪地說,事實證明,這些年來會澤教育的改革是成功的——高中教育質量突出,中小學布局合理,教師隊伍穩定、素質高,生源回流……
在陡紅小學的教學樓上,“苦字當頭,實干興教”8個大字閃閃發光。
“70年來,貫穿陡紅小學發展史的就是這樣的奮斗精神?!倍讣t小學現任校長戴龍飛說,陡紅小學在上世紀80年代、2000年和2013年完成的三級跳,離不開苦干實干,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撐,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關心,而陡紅小學的發展史,折射的就是新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史。
■鏈接
國家政策與陡紅小學
新中國成立初期:
“農民的教育自己辦”
陡紅小學在戴氏祠堂上課,戴姓族人為主要出資人。
20世紀80年代:
1986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及后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將教育附加費細化到鄉級人民政府,學校新建、改建、擴建所需資金的籌措細化到鄉和村。
各地農村紛紛自發集資、募捐,多渠道籌集資金,興辦教育。陡紅小學擁有了磚混結構教學樓,修起了操場、廁所,辦學條件逐步改善。
新千年: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決定,提出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新體制。
2006年1月,全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會議召開,決定今后5年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農村中小學生每年每人減免學費140—180元。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明確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學生繼續實施“兩免一補”政策。
陡紅小學發展進入快車道,校園建筑煥然一新,六大功能室齊全,教育質量顯著提高。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