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師生參加開國大典。(資料圖片)
本期關注
從歷次全教會看教育變遷
2019年,北京,繁華的西單熙熙攘攘,大木倉胡同里,鄭王府莊嚴靜謐。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舉行成立典禮。鄭王府舊址,成為全國教育工作最高行政機構的所在地,這使貫徹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方針政策,有了極其重要的組織保障。教育部成立后,即著手籌備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一個多月后,會議召開。自此至今,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了9次,在9次大會串聯起的70年里,中國教育的重大方針也在變遷,牽動著共和國的脈搏,與共和國同向同行。
重建與開拓
這是一項百廢待興的事業。
新中國成立時,四億人口中,八成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20%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1.6年。
列寧說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痹诿珴蓶|的直接關懷下,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當時從事宣傳工作的張承先在其回憶錄中提到,會議重申了共和國的教育是新民主主義教育,提出教育工作的方針是: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教育向工農開門。
“當時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改造舊教育、建設新中國的教育制度。舊社會留下的大批學校是教育事業的主要部分,要對其進行根本性改造,同時有步驟地建設新中國需要的新型學校,比如,工農速成中學、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專業學院等?!敝袊逃龑W會顧問談松華認為。
第一次全教會的召開,明確了新中國教育的基本性質、基本方針,標志著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義教育的根本轉變,開啟了新中國教育的航程。
當時成立的一些機構,成為歷史產物。比如,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下設辦公廳、城市掃盲工作司、農村掃盲工作司、編審司。
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被創造出來:工廠的“車間學?!?、農村的“地頭學習小組”、婦女的“炕頭學習小組”等。一時間,神州大地“讀書聲聲響,處處是課堂”,到1953年為止,全國掃除職工文盲近100萬人,掃除農民文盲308萬人。
1953年,發展國民經濟首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表明“經濟建設在整個國家生活中已居于首要地位”,對教育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教育事業納入國家計劃軌道,政府對公辦學校實行直接指令性計劃,保證了教育事業有計劃的發展。
統計顯示,到1957年,全國共有高校229所,在校生44萬人,學校數量雖然比1949年的205所增加不多,但在學校規模、層次、布局、專業設置等方面,更加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
巨變同樣發生在基礎教育。就拿一個數據來說,1957年全國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61.7%,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0%左右相比,已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育的發展對首個五年計劃的順利完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的第一個高峰?!皬墓埠蛧闪⒌缴鐣髁x改造基本完成的7年,是共和國教育的初創階段,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奠基階段?!苯逃吭h組書記、部長何東昌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綱》這樣評價。
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當年4月,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明確提出了要以蘇聯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社會主義教育也進入了全面建設和開始獨立探索的階段。
1958年4月和6月,中共中央分兩階段在北京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精神后來寫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1958年頒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吨甘尽沸迹骸包h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p>
“應該說,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對于克服學習蘇聯經驗中的教條主義等方面,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這次會議及其相關文件,‘左’的路線和思想已有所反映,片面強調體力勞動,停課到農村、工廠參加生產勞動,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不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闭勊扇A分析道。
而在“文革”期間,1971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面否定新中國成立后17年的教育工作。這一時期的“教育大革命”使得整個教育事業遭到毀滅性打擊,極大地削弱了我國的綜合國力,拉大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的距離。
歷史再次驗證一個至簡至樸的道理:教育是立國之本,動搖了這個根本,只能給民族和國家帶來災難。
新局與改革
1977年,鄧小平復出。8月4日至8日,他親自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就在這次會上,專家一致要求立即廢止“文革”中實行的招生“十六字方針”:自愿報名、群眾推薦、組織審查、領導批準。
本次座談會上,清華大學黨委負責人憂慮地說,現在清華新生文化素質太差,許多學生只有小學水平,還得補習中學課程,根本沒法安排大學課程。鄧小平插話:那就干脆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還叫什么大學!
當年冬天,570萬名考生走進被關閉10年之久的考場。當年為了及時印出考卷,甚至動用了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
恢復高考是對“文化大革命”撥亂反正和全面恢復教育教學秩序的一個重要標志。
1978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旗幟鮮明地撥亂反正,從根本上澄清了“四人幫”搞亂的路線是非,從正面闡述了教育就是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服務。鄧小平還反復強調要尊師重教,第一次正面為廣大知識分子和人民教師正了名。
這次會議之后,教育的恢復和整頓出現新局面,“文革”中被取消的教育組織和機構也獲得新生,恢復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時間大幕推進到20世紀80年代。這是個神奇的年代,充滿蓬勃生機和創造活力;這是個刷新歷史的時代,民心凝聚、上下同欲。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序幕。
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鄧小平稱之為“一大發明”“一大創造”。僅僅時隔一周,中央成立了教育體制改革文件起草領導小組。起初交上去的匯報提綱沒有通過,“沒有抓住主要問題”。負責起草文件的同志決定到一線調查研究:
安徽一些大學書記、校長最集中的反映是,高校辦學活力不足,學校沒有自主權。
在江蘇,全省有26所部屬高校,分屬20個不同的部,地方44所高校,因為體制原因,各院校都搞大而全、小而全。
……
“就整個教育而言,最大的弊端乃是在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僵化模式?!逼鸩菸募呢撠熑藢懙?。
一份《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幾點意見》的書面報告送上去,鄧小平批示“很贊成”。半年時間,十易其稿。
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鄧小平出席閉幕式,發表了《要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的重要講話。一周后,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頒布,標志著全黨全國在教育指導思想上真正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轉向,成為共和國教育改革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鞍凑锗囆∑浆F代化建設的思想,經濟建設是中心,科學技術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三者從而形成一個時代社會改革與發展的整體框架,教育體制改革是整體體制改革部署的一部分,主要針對計劃經濟體制下教育包得過多、管得過死的弊端?!闭勊扇A認為。
踏著經濟改革的步伐,教育猶如春潮涌動,呈現空前強勁的發展態勢:基礎教育通過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力量舉辦基礎教育的積極性,為“兩基”(基本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打下堅實基礎;經過調整中等教育結構,中職在校生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例,由1976年的7.6%提高到1990年的45.7%;高校結構日趨合理,基本上滿足了這一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
而1994年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使教育事業走上了快車道,進入迅速發展的時期。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繪制了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我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藍圖。1994年的全教會動員全黨全社會認真實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立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
“教育優先”的戰略地位,當時是有現實背景的。當時主管教育的副總理李嵐清在其訪談錄中說道:“1993年我一上任就遇到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許多地方出現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一共欠了14億多元。我對此感到十分內疚。教師的工資本來就比較低,還發不出,教育還辦得下去嗎?”教師工資、教師住房、教育投入,成為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教育三大問題。
談松華曾參與起草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他看來,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圍繞著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教育體制改革的總體框架。1985年的全教會提出了改革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教育舊體制,但是用什么新體制、新制度代替,當時還沒有明確提出來,“1994年全教會明確了從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教育舊體制轉變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科技體制的教育新體制”。
比如,管理體制改革。我國高校一度是全部由中央管理,后來是中央省級兩級管理。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了高校的法人地位,辦學自主權是法律賦予的。
歷史行進到1999年前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式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不再受數量的困擾,質量提升的呼聲漸高,尤其不容回避的是,教育觀念等滯后于時代發展,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對國民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影響不可低估。
而在一些地方開始了素質教育的探索,湖南汨羅大面積推行素質教育、煙臺素質教育的文章頻見報端。
在這個背景下,1999年6月中旬,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發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動員令。
“黨的教育方針是一個長期的方針,為什么又提素質教育呢?”對于這點,李嵐清在其訪談錄里這樣寫道:“因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的現實問題。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在新時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偉大實踐?!?/p>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取得兩大方面的巨大輝煌成就。一是普遍提高了中華民族受教育的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二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綱》這樣評價。
數據也支撐了這一判斷。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實現了“兩基”任務,文盲充斥的現象一去不復返,成為舉世矚目的成就!1999年,全國高校1942所,是1949年的9.5倍,在校生742.3萬,是新中國成立時的372倍。新中國成立后的50年里,共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了6000余萬高、中等專業人才,發揮了骨干作用。
而今從頭越
2010年7月13至1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這是中國進入新世紀之后首次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
會上,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戰略出發,繪制了未來1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宏偉藍圖。
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國家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其中一步,所以當時很多部門都在制定2020或者2025的發展規劃。教育在進入新世紀后,也面臨著發展任務、改革重點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歷史性轉變,《綱要》是從新世紀的角度來研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教育的總體性謀劃?!闭勊扇A分析認為。
“我認為總體戰略部分是整個《綱要》的靈魂?!北本煼洞髮W資深教授顧明遠說,《綱要》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這20個字方針,這是文件的核心內容。同時,提出“兩個基本,一個進入”的戰略目標,即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和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并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專家提到,《綱要》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起點,因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才?!斑@是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文件把人才培養改革放在改革部分的第一條?!闭勊扇A說。
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明確了“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把建設教育強國看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培養什么人”,成為教育首要問題。
時光拉近到一年前,2018年9月10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深入分析了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科學回答了關系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幾個重大問題:
第一次提出,教育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強調要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對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概括為“九個堅持”;
……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吹響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員令。
過去一年里,落實全教會精神的行動馬不停蹄: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國務院印發“職教20條”——《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高職院校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職業教育進入大改革大發展時代;中央連續印發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三個基礎教育重要文件;各地都推出自己個性版的教改方案,“落實全教會精神”成為教育事業的最強旋律……
當下教育事業發生的變革,其實是在充滿波折的70年里,對我國教育事業規律性認識的深化,來之不易,也將得以豐富發展。我們有理由期待,上下同心,勠力同行,未來可期。
“70年里,中國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文盲充斥到基本普及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形成初中高系統,高校在校生規模居世界第一位,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體系正在形成,已經向教育強國的目標邁進??梢哉f,70年教育的改革發展,走過了很多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兩三百年的歷程?!闭勊扇A認為。
而教育也在這一歷程中與共和國同向同行。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近三年,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億元、80萬億元和90萬億元大關。2018年達到90030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敖逃聵I發展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資源?!苯y計報告里這樣描述。
9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讓我們觸摸到70年來教育改革發展的脈搏。1949年、1958年、1971年、1978年、1985年、1994年、1999年、2010年、2018年,沿著每一個年份走來,共和國教育都是波瀾壯闊,曾經艱辛,曾經曲折,而今輝煌,而今從頭越。(本報記者 趙秀紅)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