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將“陪伴”作為最深情的告白,在人生關鍵的“拔節孕穗期”陪伴學生砥礪奮進。同濟大學輔導員李睿,17年的工作經歷,慢慢地從“青椒”成了“資深”,成了學生和同事口中說有他在就很安心的“睿哥”。
98年高考,作文題目他選的是《堅韌——我追求的品格》,秉持同濟精神的奮斗故事由此展開。02年畢業,在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擔任專職輔導員,直至2017年調任藝術與傳媒學院。2011年,同濟大學《黨旗下的青春》征稿,他的感悟還是《堅定地選擇,執著的追求》。2014年,獲評“第六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上海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向劉延東同志等領導匯報工作心得。2017年11月,受聘成為教育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雙巡活動”全國報告團、上海巡講團以及同濟宣講團成員,以《我們的堅守》、《時代使命激揚青春夢想》等為題,以鮮活事跡為引,為師生講述身邊人身邊事。2019年3月,作為輔導員代表參加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受到親切接見。
17年來,他立志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離學生最近的人。輔導員,一年365天手機不關機,這份工作著實辛苦,但他卻常說自己幸福。做老師的,把學生的大事小情記在心上,把學生的點滴小事匯成幸福,10年、20年、30年……這種平凡的堅守,不容易;送走一屆屆畢業生,看著他們志在四方、捷報頻傳,這種靜待花開、桃李天下的感受很幸福。
一
大學階段,隨著學業廣度深度的拓展,學業指導依然很重要。馬曼?哈山,是來自新疆博樂的哈薩克族學生,李睿與他交朋友,為幫助他攻克語言關,食堂、宿舍、教室時常交流,學習、生活、戀愛無所不談,還請朋友和學長為他輔導。馬曼?哈山矢志奮斗,先后克服了普通話的困難、英語的困難,在同濟建筑這樣強手如林的學霸圈子里學成第一名,獲評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榮譽。碩士畢業,選擇留校擔任輔導員,為讓更多的學生遇見更好的自己,引領更多的學生將出彩人生的夢想與國家夢、民族夢緊密相連。
這些年激勵李睿執著堅守的正是一群小伙伴們,他在兩個王牌學院培養了13名學生成為輔導員,放棄了設計與藝術領域的高薪,選擇加入這一群體接續奮斗,成就共同的事業;其中不乏數位專業第一,首屆3位學生還同年入選同濟大學“青年英才計劃”。
二
輔導員,看似平凡瑣碎的工作中也擔負著重大的責任。入職不到一年,他曾徹夜守護五天之內數度意欲輕生的學生,挽救了花樣年華的生命。此后,他總結經驗方法、細化處置流程、明確階段重點,盡心守護學生成長。
2013年3月,一名學生擅自離校,家長焦急萬分。愛人不滿一月臨盆在即,母親剛動好手術臥床休養,在重重壓力下,作為資深輔導員,面對家人和學生,臨危受命,陪同家長多方尋訪。沿著蛛絲馬跡,他們穿越過最窄僅能擱一只腳的山間小道,望著身后陡峭的山坡,拉著繩索艱難行進……10余天下來,仍杳無音訊。隨后,家長因另有事務先期返鄉,他仍然耐心尋訪,終于在學生失蹤的第23天找到該生。
做好輔導員,不容易,支撐他的是病榻上的家人常忍著病痛詢問尋訪情況的叮嚀“都是孩子,一定要找到他”;感懷于朋友忙于工作許久沒見孩子,把同事的孩子抱過來感受臂彎里的分量;感懷于“有人為我守黃昏,有人問我粥可溫”,來自家人的支持與堅守,他們,更不容易。
三
強化學生的奮斗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一直是他工作的重點。他積極整合資源,以“課程思政”為導向,推動實踐育人平臺建設,引領師生對接國家戰略、服務社會發展、涵養社會責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同濟的實干精神,“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傳統,鼓舞他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他的足跡從云南到黑龍江,從福建到新疆,七萬多里路,近三個“長征”的距離。百年校慶前,組織學生記者176人次分赴47座城市采訪了409位校友,助力編撰了《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杰出校友第一輯》,線上線下的校友風采展示激勵著師生,引領著對社會責任的認知,對社會生活的關切。
2018年春節,他率先垂范,與藝術與傳媒學院10位師生放棄與家人的團聚,奔赴“布袋教授”楊貴慶老師辛勤耕耘多年的臺州黃巖沙灘村拍攝“美麗鄉村”,放下的是鄉愁,拾起的也是鄉愁;暑期,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聯合兄弟學院帶領60余位師生先后赴江蘇溧陽、浙江諸暨、河南泌陽共建實習基地,用影像記錄生活,用腳步丈量鄉村;2019年,又拓展了云南鎮康、內蒙古根河、陜西渭南、河南陜州、浙江桐鄉等實習基地;在城市,他積極推進“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社區治理”和“部校共建”等實踐工作。
四
為了讓信仰在教師心中扎根,在學生心中開花結果,他積極投身理論宣講,推進工作實務,凝練品牌項目,提升育人實效。
教育部“雙巡”活動,全國報告團可謂“一紙集結令,千里云集赴命;一聲沖鋒號,輾轉數省履職”;回上海后四天八易其稿,上海巡講團深知——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之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他勤于思考、樂于分享,在30余所高校開展理論宣講,分享工作體會。
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思想教育對認知的引領,政治教育對方向的引領,道德教育對規范的引領,挖掘育人要素,整合育人資源。依托支部建設強化思想引領,依托校友風采弘揚理想信念,依托藝術教育推動文化傳承,依托社會資源助力創新創業;創設“惟新講壇”、“惟新影院”、“惟新工坊”、“紅色記憶”講解員團隊等品牌,曾獲評學?!叭汀敝Р拷ㄔO十佳項目、“對標爭先”支部建設重點項目等;助力同濟版紅色歌劇《江姐》、《同舟共濟》舞臺劇、優秀大學生報告會,業已成為新生教育的精品。
成績只是歷史的證據,奮斗才是青年人的底色。只有自身不斷學習進步,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他每年都主動參加培訓,不斷提升理論修養和專業素養?;趯ぷ髦鞋F實問題的思考,他注重理論研究,勤于總結凝練理念與實踐層面的先進經驗,為進一步推動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他主持上海市德育課題、同濟教改項目等6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上海市度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上海學校德育理論研究課題、上海市黨建研究會重點課題、上海教衛黨委系統黨建研究課題以及同濟思政課題等35項,曾榮獲同濟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在《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輔導員學刊》等雜志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思政論文18篇。
17年來,他秉持“同心砥礪,陪伴學生成長”的理念,激勵自己潛心做好鑄魂育人的工作,助力學生成長,陪伴他們追逐夢想?!按旨c能甘,紛華不染”是他的寫照,也是勤勉敬業、默默奉獻的輔導員們的群像,他們深知“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奔跑在追夢的路上。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