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生寫下一千三百多篇原創文章,一百多萬字;“陌上花開”微信公眾號擁有粉絲近兩萬人,回答學生提問幾萬條;《愛情與婚姻》選修課每學期選課爆滿,情感教育正逐步打造成新的教育品牌;專著《在海灘上種花——一個大學輔導員的工作日志》、《奔跑吧,青春——一個大學輔導員的工作日志》得到學生和同行高度認可……
十三年來她堅持每周去一次學生宿舍,每天至少和一名學生面對面溝通一次,每周撰寫工作日志。她說:工作中只有兩件事情能讓我興奮,一是跟學生談話,一是給學生上課。她用信仰與愛陪伴學生成長。十三年來,她一直是學生心中最值得信賴的“范范”。她是山東大學輔導員范蕊。
網絡引領:指引學生人生方向
“在信息多元的互聯網時代,在學生可以自由在網絡上發出聲音的時代,在學生需要有人引領的時代,輔導員應該成為網絡思政的先行者,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和他們對話,引領和陪伴他們成長?!狈度镞@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從人人網到QQ空間,從新浪微博到微信公眾號,十三年來,她一直堅持利用網絡這一載體與學生交流;十三年來,她堅持記錄下和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十三年來,她堅持在網絡上為學生答惑解疑;很多家長表示,學生和家長都需要有這樣一個老師為他們指引人生的方向。一個輔導員說:她的文字溫暖美好,真實感性,卻又不流于說教,給學生和家長帶來直抵人心的力量。
微信公眾平臺是范蕊和學生溝通的橋梁。不僅是本校學生,很多外校的學生也將自己的困惑、煩惱在后臺留言傾訴,有問必答,是她對學生的承諾。甚至,會有外校的學生慕名而來,十三年了,她早已忘記到底幫助過多少學生,一個學生說:老師對很多同學都有幫助,對老師而言我是之一,但您對我們就是全部。在這樣一個看上去通訊便利的社會里,我們的思想就像徘徊在十字路口的雛鳥,無處安身,幸好,您一直都在。
“陌上花開”微信平臺逐漸成為立足本校、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有溫度、有特色的校園媒體品牌。
情感教育:探索思政工作品牌
工作多年,范蕊發現很多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情緒、情感問題最為突出。為此,她自學心理學知識,成立“范蕊情感教育工作室”,面對全校學生開展情感與情緒教育,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她精心設計每一次活動和講座;為了讓學生樹立理性的愛情觀,她率先在學校開設選修課《愛情與婚姻》,這一開就是四年,和她的其他課程一樣,選課年年爆滿,被學生評為最適合情侶旁聽的課程。
“如果只能二選一,你是想要健康的食物還是無條件的愛?”“你了解你的情緒嗎?”“你真的以為你有抑郁癥嗎?”她在講座和課堂上娓娓道來,氣氛輕松愉快,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知識。有學生用這樣的話給她認可:老師,你的課堂,我們基本不玩手機。
范蕊最喜歡做的事情是與學生一對一的交流,每一次談話都讓她更深刻地理解和接納他們,當然也更深刻地認清自己??吹綄W生,范蕊就像看到了大學時代的自己,她希望能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和他們站在一起。
她努力想把范蕊情感教育工作室打造成一個學生可以自由交流和溝通的平臺,一個可以更好地服務學生的品牌。
信仰與愛:用心陪伴學生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確引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上做的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將影響一代青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面貌?!弊鳛檩o導員,應盡最大的努力幫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打牢成長發展的基礎。如何讓大學生信任和接納自己,做好他們的思想引領工作,是每個輔導員面臨的共同命題。范蕊給出答案:信仰與愛。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绷暯娇倳泴Ω咝=處熂挠枇艘笄械南M?,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作為輔導員要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一個有信念的輔導員會讓學生尊敬,但是僅僅尊敬還不夠,還需要學生的親近。親其師,信其道。輔導員要有仁愛之心。拋卻所有的工作方法,愛是一個輔導員工作中最有用的法寶。兩千多人次面對面的溝通,兩百多場形式各異的主題班會,幾十場讀書沙龍,十萬多條簡訊,她用愛與智慧點亮無數個學生的成長之路。
學生需要一個聰明成熟的老師來引領他們成長,她也一直努力變成這樣的老師。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一路走來,她從未放棄過學習,文學專業出身的她,先后出版了四本書籍,承擔教育部、省部級課題3項,地廳級課題十幾項,發表論文20余篇;她的學習理念深深影響著學生。學生說:“老師我也要多讀書,希望未來可以變成和你一樣的人?!?/p>
范蕊特別喜歡馬克思的一句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謀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痹谒磥?,她的工作就是為學生負責。每個學生的背后是一個家庭,一個家庭的背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為每一個學生負責,其實便是為國家與民族負責。這是她的初心,更是她的使命。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