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紀平,男,漢族,共青團員,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15級本科生。
他是清華大學學生超算團隊成員。2018年他帶隊參加了全部3場超算國際賽事(ASC、ISC、SC),并包攬全部冠軍,使清華超算團隊實現了繼2015年后的又一次“大滿貫”,成為目前大學生超算競賽唯一實現“大滿貫”的隊伍。
精于超算,屢獲大獎
2015年對于于紀平來說是有著特別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他懷揣夢想,步入了清華的大門,也是這一年,清華大學學生超算隊獲得了三大國際賽事的“大滿貫”。這則新聞引起了于紀平的注意,由此順利地開啟了他的超算之旅。
2017年,于紀平如愿加入清華大學學生超算團隊,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國際大學生超算賽事并斬獲頗豐:在SC17比賽中憑借以貝葉斯方法構建系統發育樹的題目MrBayes獲得第三名,在ASC18比賽中憑借以冷凍電鏡技術的核心應用三維重構軟件Relion斬獲冠軍,在ISC18比賽中憑借以流體力學有限元分析軟件Nektar++再奪一冠。
2018年,于紀平帶隊奔赴美國,參加于達拉斯舉辦的SC18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SC比賽是高性能計算領域的重要國際賽事,要求參賽隊伍需要在3000瓦功率內搭建計算機集群系統,并在集群系統上進行6個應用程序的性能比拼。除了考察成員的計算機“腦力”,比賽設置了采訪、參會、海報設計等環節,成員需在比賽中向評委介紹自己優化的應用和正在進行的軟件優化設計。團隊還需要在48小時內完成一篇在國際權威雜志具有發表能力的英文論文。
隊員們到達比賽地點時,距離正式比賽還有整整三天時間,然而對他們的考驗已經開始。他們必須組裝調試機器設備,盡可能多地測試每道賽題的運行情況,因為比賽要求正式比賽的48小時內不能對機器進行任何配置的修改。作為隊長,于紀平幾乎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實驗室,等到提交最后一個程序時,通常已是凌晨兩三點了。
11月12日晚上七點,比賽正式拉開序幕,與此同時,比賽中的神秘應用也被公布——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這個超算領域的經典問題。
按照賽前的安排,隊長于紀平和另外一位隊員一起負責解決神秘應用。在總時間已經過半時,題目的第二個數據點的編譯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在比賽最后一天凌晨4點,隊員們被緊張的氣氛籠罩著。于紀平回憶:“三個數據點的輸入數據均為網絡通用數據格式(NetCDF),但是后兩個數據使用了舊版的NetCDF文件格式。多次嘗試之后,我們發現了問題所在,通過在編譯過程中加入對舊版格式的支持后修復了這個問題?!敝钡阶詈笠惶炝璩?點,第二個數據點成功運轉起來,于紀平也長舒了一口氣。等到其他隊員從酒店返回賽場接替監控機器的工作時,他終于可以在賽場的桌子下稍作休息了。
終于,經過三天兩夜的“鏖戰”,清華超算團隊贏得了SC18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的總冠軍!
此外,他還曾獲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2013、NOI2014)金牌、2018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ICPC)亞洲區域賽焦作站冠軍、2017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東大陸聯盟決賽(ICPC Asia East Continent League Final)第三名、2019年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世界總決賽(ICPC World Finals)第13名、中國計算機學會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與程序設計競賽(CCF CCSP)個人金獎第4名、2017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優秀大學生獎、第十四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和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優異獎(Meritorious Winner)等獎項。在國內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個人戰”中,于紀平脫穎而出,展現了優秀的個人能力;在國際超算比賽的賽場上團隊作戰,除了過硬的個人能力,這里更加體現出了一個隊長的溝通和統籌協調的本領。
致知窮理,勇于創新
豐富的課外競賽經歷并沒有影響于紀平的學習成績,他在大三學年的平均學分績點為3.80/4,在年級144人中位列第二名。在《VLSI設計導論》課程中,他在完成課程作業時提出的一種求解“矩形包裹面積最優化問題”的算法在一類測試數據上的效果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相關成果已被投稿至相關國際會議。
這種致知窮理、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得他對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應用得更加熟練,也促使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傳播熱愛,服務他人
競賽和學習之外,服務工作也在于紀平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加入計算機系學生算法與競賽協會比賽部之后,于紀平參與了近十場編程競賽共計上百人次的賽事組織工作。在CCF軟件能力認證、CCF大學生系統與程序設計競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等活動的組織中,都活躍著他的身影。
在《程序設計基礎》與《數據結構》等多門課程中,他還主動擔任小助教,為同學們準備題目、集體講解作業、一對一答疑等,他所講解的部分優秀題目甚至被任課教師編入課程作業。
對他來說,服務他人比賽場成績更加有意義:通過自己的付出,從而將自己這份對專業的熱愛一屆又一屆地傳遞下去。這讓他并不局限于追逐賽場上的好成績,而是努力帶動院系的更多同學參與科技競賽活動、提升院系科創氛圍。
以興趣始,以深愛終?!按罱ǜ斓挠嬎慵?,盡可能發揮出硬件的計算能力,是一件有趣而很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將繼續投身于這一領域的研究,為祖國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庇诩o平說道。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