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來,新型職業農民開始引起社會關注。幾年過去了,成長中的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有哪些特點?對于新型職業農民這個特殊的受教育群體,究竟應該教給他們什么、如何教?如何給他們的職業化搭橋鋪路?這些都是困擾不少地區的現實難題。本期特編發一組稿件,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幾年前,地處大別山區的湖北省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還是一個特困村。在全國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王金初的帶領下,通過大力發展種、養殖業,而今變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文明新村。
但是,面對從貧窮到小康示范村的大跨越,王金初在感慨之余,卻對現代農業人才的匱乏憂心忡忡。
王金初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數量超過2億的農民工,在為我國城市建設和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輸送大量勞動力的同時,也意味著農業青壯年勞動力減少了2億。而且,隨著農民外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在不斷下降。
繼2012年8月我國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后,農業部計劃到2015年在全國100個試點縣培育10萬名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機手等加強技能培訓。
經過這幾年的培育,我國農村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目前現狀如何?哪些人正在加入這一群體?他們的現實需求究竟是什么?
新型職業農民有什么特點
過去,在我國,農民更多的是一個身份印記,而非職業選擇。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我國職業農民現狀如何?
2013年5月至10月底,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組成的課題組,深入浙江省富陽市、四川省蒲江縣、安徽省巢湖縣、湖南省石門縣等6個部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以及蕭山、鄞州、樂清、長興、嘉善等10個浙江省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展開專項調研。
學者們發現,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正呈現出年輕化和知識化的發展趨勢。就年齡結構來說,被調研區域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的平均年齡為46.8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平均年齡相差不大,且50歲以下的約占被調查總數的75%。其中,45至55歲者占66.4%,35至45歲者占23.4%,25至35歲者占7.5%,55至65歲者僅占2.7%。從文化程度來看,高中或中專文化占64.5%,初中文化占29.1%,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5.3%,小學程度比例僅為1.1%。從三類主體的區別來看,只有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大戶占總樣本數的13.44%,而這一學歷水平的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負責人的比例分別為6.86%和0。
與前幾年明顯不同的是,被各地納入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不僅越來越具有“職業”特性,而且職業吸引力也越來越強。學者們通過分析這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家庭農業勞動力情況發現: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2人占比最高,達到61.2%;其次是3人,占比23.4%;然后依次是4人和5人,分別占10.1%和5.3%。就這個群體2013年家庭經濟總收入而言,10萬元至15萬元占77.3%,5萬元至8萬元占14.8%。從其家庭農業收入占總收入比例來看,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集中在75%至90%和90%以上兩個區間內,兩者合計占總樣本數的94.2%;而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在50%至75%和25%至50%的,分別占4.6%和1.2%。
這些數據既表明了農業本身是有可能、有條件實現社會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也意味著農業在與其他行業比較時其職業吸引力正在提高。
調研中,學者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被調查區域內的培育對象幾乎都具有農機作業證書和植保證書等1至2項資格證書。在495個樣本中,2.6%新型職業農民已獲得農民技術員、農民助理技師、農民技師、農民高級技師職稱。
新型職業農民都是哪些人
“奔小康,要富強,趕快去找徐淙祥!”這是上世紀90年代在安徽省太和縣舊縣鎮周邊60多個行政村群眾中流傳的一句順口溜?,F在,當地人又將其改為“科學種田找淙祥,優質高產有保障”。
與傳統的農民不同,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太和縣張槐村村支書徐淙祥是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他不僅個人租種了村里1200畝耕地,實行機械化種植,而且將張槐村創辦成了太和縣技術服務試點村。如今,張槐村的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像徐淙祥這樣的農民,其實就是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是以農業為穩定職業,具有較高素質和社會責任的種植大戶、專業大戶、養殖大戶、農民經紀人或小型農業企業家等。
課題組的學者們在調查中發現,在45至55歲的農業經營者中,有過創辦企業經歷的比例達63.24%。企業家轉身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意味著他們不僅是受到近年來外部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還可能與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有關。
在新型職業農民的構成上,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也是主體之一。在35至45歲的農業經營者中,有過打工經歷的占25%,稍高于有過經商或辦企業經歷19.12%和23.08%的比例,他們主要是放棄或失去第二、第三產業就業機會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
事實上,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農村干部和傳統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主干”群體。課題組的調研數據表明,在55至65歲的經營者中,有44.41%的人沒有任何外出打工、經商或創辦企業的經歷,這個群體主要是那些借助近幾年政府農業扶持政策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農村種養能人。
農村干部帶頭人則是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構成“大戶”。數據顯示,有村干部任職經歷的經營者主要集中在45至55歲和55至65歲這兩個年齡段內,占比分別為46.09%和32.03%,他們一般年紀較大、在當地有較高的威望。
在新型職業農民群體中,基層創業的大學生可以說是一個新面孔。數據顯示,在沒有過任何非農就業經歷的新型職業農民群體中,擁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2.61%。課題組的學者們發現,其中除了一部分長期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老農技員外,大部分都是近年畢業的農村籍大學生。雖然這個群體在各類新型職業農民中占比還較低,但代表了未來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新趨勢。
新型職業農民需要什么樣的“經”
與傳統的農民迥然不同,不論是在農村從事種養殖業,還是創辦合作社,今天的新農民似乎不再只是“靠天吃飯”。
45歲的邱勤林,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潯經濟開發區的一名普通農民。自去年起,他迷上了微信,有事沒事總會習慣性地掏出手機刷幾下,通過與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互動,銷售自己的農產品。
作為湖州市農民學院的一名在讀大學生,邱勤林怎么也沒想到,一個人到中年的普通農民居然還能上大學。正是靠著從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他建起了380畝的蔬果園,成立了源升泰農民專業合作社,日子過得并不比城里人差。
如今,在湖州農村,這樣的農民大學生越來越多。2010年起,湖州市依托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了全國首個地市級農民學院——湖州農民學院,專門培養適應新農村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農民大學生。
實際上,圍繞“未來農村誰種地”的現實問題,我國不少地區近幾年都在整合各種資源,通過搭建農民培訓平臺、建農民學校等方式,教農民開農家樂、專業種養殖、辦合作社。但根據當前中國農村發展實際,究竟哪些人是培育的重點對象?在培育過程中,什么樣的內容是新農民們所急需的?要知道,讓長期從事農業耕作的農民坐進教室在黑板上講種養殖技術是不現實的。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學者米松華、朱奇彪等人認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培訓應采取分區域、分產業、分模塊進行靈活多樣培訓,實現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從臨時型、短期型、技能型、就業型向規范型、終身制、職業型、創業型培訓轉型。
在培訓形式上,米松華、朱奇彪建議,國家和地方應綜合考慮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個不同經濟板塊的地域特征,包括經濟條件、人文條件和農業資源條件以及不同農業產業的特性,施行不同類型的培育培訓模式。
但僅有科學的培訓模式和內容設計,還無法吸引農民主動參與培訓。學者們認為,國家和地方還應強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激勵政策,盡快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長效機制。比如,國家和地方可以在明確新型職業農民享受獨享性扶持政策條件的基礎上,給予涉農優惠扶持、金融信貸和保險、財政等方面的支持,并針對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不同階段,確定扶持政策重點,同時將教育優勢資源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
學者們的這些愿望能否最終實現,目前不得而知。但是,對于已經上路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王金初充滿了期待。(本報記者 柯進 劉盾)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