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必須附著在經濟發展和民眾就業這兩張皮上
我們從農耕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時離不開職業教育,在新時代、新科技、新經濟到來時,我們仍然離不開職業教育。我最近在各地調查,注意到經過多年市場洗禮的技工學校,面對新的變局,又一次做好了轉型邁進的準備。北京的技校在關注新媒體、無人機;浙江的技校在關注電子商務和現代物流;廣東的技校甚至已經在網上向全國賣3D打印機了。還有一些學校關注環保、節能減排、綠色能源等等。
現在,許多技工學校實現了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舉,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被廣泛認可。南方地區一個萬人技校,實際年培訓能力達到10萬人次。在廣東地區,通過技工學校把退伍轉業軍人的培訓抓了起來,把這樣一批基本素質很高的隊伍訓練成了技術技能人才,既促進經濟成長,又促進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們又通過參與和組織從國際到國內的大規模技能競賽和技能表彰活動,使工匠精神開始深入人心,職業英雄開始從各行各業中涌現出來。
在當前這樣一個重要的轉型期,職業教育要更健康地成長壯大,也要完成好自己承擔的社會責任。為此,必須理清思路,認準道路。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行政主管部門統得太死、管得太嚴,人為切斷了職業教育和生產、就業的天然聯系。而實際上,職業教育和經濟、就業密不可分,必須附著在經濟發展和民眾就業這兩張皮上??缃?、破壁、放開、搞活,讓企業和民眾重新成為主導職業教育的力量,支持他們在職業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動員社會方方面面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為此,一定要跳出行政權力的視野。
對職業教育成果的評估,不能照抄照搬普通教育那一套,要從書本知識評價改為職業能力評價;要從課堂考試評價改為車間操作評價;從終結性評價(一考定終身)改為過程性評價;從復述性評價改為創新性評價。許多學校還開展了畢業生長期追蹤調查追訪,通過考察他們在企業和職場的長期發展來檢驗我們的教育。
只要我們把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很好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我國企業、民眾和職業學校的內在活力,我國職業教育、技工教育一定將面臨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當然,如果一個學校只想躺在政府的身上,完全靠行政權力過日子,那就很難找到出路。(作者系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 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 陳 宇 本報記者 蔣云龍采訪整理)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