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方本科高校逐步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其課程設置中的一個突出變化將是毋庸置疑的,即專業教育被強化,學生動手、應用能力成為教育的重點,專業、技術、應用的“三點一線”,“學?!髽I”的直接“投籃”將成為學校教育的目標。有人說這是大學教育功利性的體現——功利者,追求短、平、快也,以經濟效益或市場反饋為唯一考量目標。
一錘定音,自是有失偏頗,經大學之教化,學生畢業后若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干、獲得營生的手段,此等教育的價值是要打折扣的。畢業即失業對于任何一所大學和教育者而言都不是光彩和值得炫耀的事,因此基于學生生存與發展之需要的大學教育無可厚非,是一種面對市場、接受挑戰、獲得競爭力及與時俱進的體現。
但是,如果一味強化專業教育而忽視人文素養教育,只強化如何動手與應用的知識學習而忽視文化陶冶,造成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思想修養不夠乃至成為有缺陷之人,便得不償失了,于高等教育舉辦的初衷有害,于學生一生的成長無益。
在大學之前,應試教育模式讓青年學子陷于機械的背誦、考試,即便面對已被壓縮得不能再壓縮的國學經典課程,學到的只有應試之技巧,遑論理解與感知。這一課,若在大學得不到“補習”,對于其構筑完美人生而言是一種永久的文化缺憾。如果說專業學習能讓他們掌握先進的技術與出色的技能,人文素養則能讓他們有情有義,溫和、寬厚、禮尚與具有內涵。
東軟集團一位高管曾面對一所信息技術學院的大學生暢談,技術人員寫作能力的重要性。這位高管學技術出身,對于技術與應用自是行家里手。技術是一名技術人員的“底氣”和“動力源”,但隨著其職業生涯的不斷發展,僅有技術是不夠的,比如由技術員、工程師到技術經理、技術總監的跨越,比如由專業技術人員向管理人員的轉折,比如面對技術與生活、藝術的融合,比如一個以技術為主導的企業將要面對的社會責任、文化傳承,等等。
當然,高管所言的寫作能力或許仍停留在技術層面,是此技術與彼技術的互補,是“文武雙全”人才觀的另一種表達。但是,筆者相信,寫作的過程與編代碼的過程是有差異的,思考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有一定的溫度感知,后者仍無體溫。
除了寫作,國學、倫理、政治、法理、新聞、閱讀、交流、公益、互助、演講……都可以讓學生從專業中抬起冷峻的臉,在文化思考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內心的溫暖。故而,應用技術類高校當以專業技術訓練為經與緯、以人文素養教育為脈與絡,讓專業、技術、應用的“冰冷”摻合上人文素養的“厚度”與“溫度”,以顯示與眾不同的大學底蘊。當有的高校成為技術人員的批發市場、大型職業培訓機構和企業人力資源訂單培養中心并以此為樂時,注重人文素養的高校所培養出的技術人員,卻是朝著將來做有責任的企業家、有文化的創業者、有良知的技術精英、有實業興國夢想的弄潮兒、有思想的經營者而努力著,勝敗已然分明,毫無懸念。
人才者,須德才兼備。德從何來?無法從專業上來、從技術上來、從代碼上來、從機器上來。任何有責任的大學都不想培養“不義而富且貴”之人,是要培養胸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理想的有一身本領與技術的專業人才,這樣的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而這一目標是屬于所有高校的,更是人文素養教育“先天不足”的應用技術類高校和職業院校的著力點。(廣東東軟學院 許鋒)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