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新康鄉湘江村,龍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入近2000萬元的大米加工中心正在建設之中。站在熱火朝天的工地前,公司老板袁虎告訴記者:“沒有農校,就沒有我的今天?!?/p>
1985年出生的袁虎,是典型的“農二代”,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2009年返鄉,在新康鄉農校的指導下,他流轉了2600畝土地,開始了種糧創業之夢,逐漸形成了一條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鏈。他也相繼獲得“全國種糧售糧大戶”、“全國勞動模范”、“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稱號,還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像袁虎這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如今在望城不斷涌現,目前,該區有農業合作社520多個,種糧大戶500余個,被譽為“望城現象”。而這些,離不開該區近年來致力于培育新型農民的實踐。
統籌安排形成培訓合力
望城區2011年由縣改區,轄9個街道,10個鄉鎮。2006年以前,望城區農民培訓存在與很多地區相同的問題。
“以前,培訓部門包括教育局、勞動局、農業局、科技局、農機局等部門,這個部門培訓一兩天,那個部門培訓一兩天,沒有多大效果?!蓖菂^副區長蘇敏芳說,這種多頭管理的局面一方面使得培訓資源過于分散,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也讓農民眼花繚亂,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去哪個部門培訓。
2006年,望城區成立了由職業中專為牽頭學校,區內職業學校、培訓機構、鄉鎮農校和相關規模企業組成的區職教中心。區職教中心對全區成人教育實行統籌培訓計劃、統籌培訓項目、統籌師資隊伍、統籌培訓經費、統籌考核評估等“五個統籌”。
職教中心改變過去“九龍治水”的狀況,農民培訓計劃、課程等都要由職教中心統籌。望城區職業中專校長、區職教中心辦公室主任楊奇才說,政府每年240萬元的培訓經費由中心統籌,農民培訓資金得到了保障。同時,技能培訓效果得到了提升,農民參培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在家門口就可參加培訓
“過去培訓都是農民往城里跑,現在是到了家門口。培訓形式也多樣,既有集中上課,也有上門培訓,還能帶著農民走進高校、走到外地‘取經’,農民非常歡迎?!备裉伶傓r校常務副校長劉建宏告訴記者,過去農民培訓集中在城里,路程遠,耗費時間,成本較高,農民都不愿意去,而現在農校就設在鄉鎮,甚至還在村里開設了教學點,出家門就可參加培訓。
望城區教育局局長萬暢紅告訴記者,2008年,望城區在湖南省率先實現了農校和社區學?!八莫毩ⅰ?,即獨立校園、獨立法人、獨立編制、獨立經費。目前全區14所鄉鎮農校,其中4所是省示范性農校,10所是市示范性農校,共有52名教師。農校既是教育機構,又是鄉鎮的一個二級單位,校長由鄉鎮長兼任。
在新康鄉農校常務副校長何偉看來,農?!蔼毩ⅰ币皇悄軌蚣皶r根據產業調整需求進行培訓,二是能夠及時了解農民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在新康鄉農校2015年的辦班計劃上,“鄉村旅游員”、“育嬰師職業技能培訓”、“家政服務員”等新名詞,就是在深入調查農民需求的基礎上而開設的課程。
推動農民就地創新創業
袁虎還記得2009年返鄉時的彷徨,打工賺了20萬元,想創業但沒有技術,家人也認為風險大,紛紛表示擔心?!叭绻麤]有農校培訓,沒有農校提供技術保障,沒有技術上的風險和壓力,我是不敢搞的?!?/p>
望城區區長孔玉成說,城鎮化不等于農村“空心化”,建設新農村的核心在“人”,我們的理念就是讓農民“就地培訓、就地提升、就地致富、就地發展”,讓農民不再外出務工,讓農民不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推動他們由傳統農民向新型的職業農民轉型,推動農民創新創業。
針對這種理念,望城區培訓新型農民的一個思路就是緊密對接各鄉鎮特色產業,廣泛開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所需的實用技術培訓,自主開發和引進花卉、苗木繁育、特種水產養殖、有機蔬菜種植等技術200余項,近三年開辦新型產業技術培訓39期,培訓5976人次,還廣泛開展了農民SYB(創辦你的企業)創業培訓。
目前,望城職成教育初步實現了從對接產業向引領產業、提升產業轉型,全區現代農業蓬勃發展,一大批農民走上了職業化發展道路。(本報記者 陽錫葉)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