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駐校師傅在指導友嘉機電學院學生實訓。(徐健豐 攝)
機電專業是一個“寬口徑”專業,三年教學時間,并不足以讓學生了解所有的機電設備。面對教學困境,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友嘉機電學院推出了“學期項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試驗,將每學期的知識點轉化為學期項目,實現教學做研合一。
當汽車立體停車庫在大陸逐漸普及的時候,城市空間更促狹的臺灣企業開始考慮研發摩托車、電動車等二輪車的立體停車庫。最近,友嘉實業集團旗下的一家臺資企業找到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友嘉機電學院,希望合作開展“二輪車停車設備研制”項目,為企業的產品庫增添后備力量。企業負責人邱協理以一年為期,把項目交給了學校。誰知僅用了一個學期,杭職院的師生就交出了一份完善的樣品。邱協理不禁感慨:“真是太驚喜了!”
這個企業、學校共同合作的研發項目,不僅讓企業縮短了研發時間、降低了研發成本,也更堅定了杭職院友嘉機電學院改革教學、重構課堂的信念。
學期項目課程,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
杭職院友嘉機電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負責人魏宏玲,同時也是“二輪車停車設備研制”項目的指導教師。她告訴記者,機電專業是一個“寬口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較為寬泛。大到生產車間的機床,小到豆漿機的內芯,都屬于教學的目標范圍。三年的高職教學時間,并不足以讓學生掌握所有的機電設備,更不用說精通了?!懊鎸@個寬口徑專業的教學困境,我們推出了‘學期項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試驗?!蔽汉炅岜硎?,他們將每個學期的知識點轉化為學期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實現教學做研合一。
以2013級學生為例。這學期剛開始他們就接到了老師布置的“零件測繪”的學期項目任務:一個月后,他們要交出零件的測繪草圖;兩個月后,他們要交出零件和裝配圖;學期結束前,他們要交出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圖。這些大一的學生目前還處于零件初步拆裝技術的學習階段,要完成最終的學期項目,勢必會遇到不少困難。這些困難,恰恰轉化成了他們學習機械制圖、CAD、公差等理論課程的動力,因為他們在這些課堂上,才能尋找到如何技術攻關學期項目作品的答案。
魏宏玲回憶說,當她從企業接到“二輪車停車設備研制”項目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2011級的學生正要開始第五學期的學業。當時的他們已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卻鮮有機會接觸實戰類項目,因此成了“學期項目課程”的第一批試水者。
整個項目的研發過程嚴格按照企業流程進行,整合了大量機電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應用:與客戶對接功能需求,設計二維、三維圖紙,采購零件,加工零件,裝配零件,設計電氣控制,運行、調試樣機……機電專業2011級學生在兩位學校專業教師和兩位企業技術人員的共同指導下,完美地完成了二輪車停車設備的研發任務,同時對自己的專業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以前我覺得在大學里學不到什么東西,對今后找什么工作也很迷茫?!睂W生王俊深有感觸地說,他從“二輪車停車設備研制”項目上找到了人生奮斗目標,明白自己更愿意找一份能夠提高創新能力的工作。畢業頂崗實習期間,王俊婉拒了學校安排的大公司普通職位的實習機會,轉而投奔金華的一家健身器材生產商,專門從事新產品研發工作。
多地聯動授課,讓學生了解生產過程
“再好的課程,如果沒有有效的課堂教學,就不能落實到學生頭上,一切的教學質量也都是空談?!焙悸氃焊毙iL、友嘉機電學院院長陳加明這樣說。友嘉機電學院數控專業的學生有一張非常復雜的課程表。僅一門“數控機床維修與升級改造”課,一個班級的學生就要拆成6組,分批前往“校中廠”、工作室、生產車間、售后服務中心等4個場所完成學習任務。任課教師張中明認為,傳統教室黑板加書本的授課方式,只能讓學生獲得理論知識,要想真正提高他們“真刀真槍”的動手能力,就必須增加他們的實踐機會,而且最好是能體現企業各種生產環節的實踐機會。
學生們的課程表是這樣安排的:平時,他們要前往位于校內的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在對機器進行維修保養的過程中開展探究式學習,或者在“校中廠”的數控4S店里,跟隨企業駐校師傅學習機床的拆解、維修、組裝和調試技術;到了假期,他們則被分批派往友嘉實業集團下屬的友佳、友達、友華等合作企業,在新機床生產車間內熟悉生產過程、參與機床生產線的操作,或是跟隨企業師傅前往全國各地,幫客戶企業解決機床的售后服務問題。
張中明說,以前數控專業的學生大多先在學校學理論,臨近畢業了才去企業實習,學習的目的性、主動性都不夠強,甚至有學生臨近畢業才發現自己不喜歡所學的專業。而現在,學生在上專業課的同時就要前往各種場合動手操作,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更提升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友嘉機電學院的施建東同學說:“我們經常是上午學理論、下午動手實踐,遇到操作上不懂的問題就會馬上去翻筆記、查資料,每天都過得很充實,也就幾乎沒人再窩在宿舍里玩電腦游戲荒廢時間了?!?/p>
這門課之所以在課程內容、課堂安排上都讓學生感覺充實,得益于杭職院豐碩的區校合作、校企合作成果。記者了解到,由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投資3億元建設的杭州市公共實訓基地,就建在杭職院內,這里用于職業技能培訓的大量設備都需要日常維管,也就給了杭職院學生豐富的實踐機會。而友嘉機電學院更是杭職院與臺灣友嘉實業集團校企一體化合作的產物,后者在杭州的11家子公司都將培訓中心整體遷入了杭職院,派出了21位經驗豐富的企業師傅常駐學校。他們在這里幫客戶維修的機床,成為了杭職院學生最生動的教學案例。
“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跨界融合發展戰略,其目的就是要以企業的生產實際引領教學,核心就是試圖打造并依托政校、企校、校校三大合作平臺,有效推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整體提升學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焙悸氃盒iL賈文勝表示,他們要求各專業“聯通崗位、重構課堂”,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安排提升教學效果和資源的利用率,給學生盡量多一些提升職業能力的實踐機會,使他們更好地了解專業、熱愛專業。(通訊員 周曦 吳佳瑜)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