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風云甲子,中法關系始終走在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前列,中法關系的獨特歷史塑造了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中法精神”。一直以來,教育在兩國交流合作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并以其獨特的功能推動“中法精神”的塑造和傳播。
教育促進中法兩國互學互鑒、民心相通
不同民族國家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民俗風情和生活方式。兩國交往就是要在差異中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尋求共識。教育“使人們在持續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發揮著文化傳播的功能,促進民心相通。
在教育交流中,語言的學習具有先導性作用?!罢Z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敝蟹▋蓢谠缙诮涣髦?,法國的傳教士就通過學習中文、譯介中西方書籍文獻、開辦法語學堂等方式,以語言為溝通的橋梁,扮演了文化“擺渡人”的角色。中國的儒家經典、地理、文學、音樂、繪畫等多個領域的作品由此傳到法國,比如在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人都曾在東方智慧中汲取可借鑒的思想。法國是歐洲第一個設立漢語教席、漢語國家督學的國家。后來,法國還把漢學研究正式列為大學學科。
今天,漢語學習已經覆蓋了法國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是全球中文教育本土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法國在1993年還開設了歐洲與東方語言班漢語方向,2008年創辦了中文國際班,探索法漢雙語教學模式。近代時期,為了打破外交領域的語言障礙,在洋務派興建的一批具有近代教育屬性的學校,比如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上海方廣言館、湖北自強學堂等先后開設法語課程。今天,中國的法語教學也涵蓋到各學段,但在基礎教育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習法語的人數較少,當然這與中國語言教學傳統有關。2018年,我國教育部發布《普通高中法語課程標準》,將法語正式列為高中教學科目和高考可選科目。
在互學語言的基礎上,中法兩國還通過留學生教育、相互借鑒教育理念、開辦學校等方式互通互鑒。
1902年,李石曾隨時任出使法國欽差大臣到巴黎求學,成為最早一批留學法國的中國人。后來,他開辦豆腐坊支持革命,積極組織赴法勤工儉學。1915年,蔡元培、吳玉章等在巴黎組織“勤工儉學會”,1917年初,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在北京成立,華法教育會隨后在多個省市成立分會,成了當時的留法預備學校?!案捌呷f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從1919年3月到次年年末,中國先后有20批近1800名中國青年赴法學習,其中就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王若飛、蔡和森、向警予、趙世炎、李維漢等中國革命先驅。今天,中法兩國政府為推動雙向留學,采取了學位學歷互認、互設獎學金、簡化簽證手續等一系列利好政策,開展了“中法杰出青年科技人員交流計劃”“中法百校交流計劃”“中法語言助教交流項目”“中法中學生數學交流活動”“中法大學生體育文藝周”等一系列活動。2022—2023年,中國赴法留學人數為25605,是法國第三大國際學生生源國。法國是歐洲國家中來華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中國教育部2018年官方統計數據,法國在華留學人數為10695人。
除了人員往來,中法兩國還會相互借鑒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對法國的教育就有很高的評價。1927年,蔡元培依據法國的經驗試行大學區制,雖以失敗告終,卻仍是彌足珍貴的中國吸收國外民族文化以為養料的探索。
現代中國也不乏借鑒法國的案例。比如,1995年,法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夏帕克倡導法國引入并發展美國的“動手做”學習模式,并命名為“做中學”。2001年,我國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韋鈺院士將“做中學”項目帶入中國,在幼兒園和小學中推廣“做中學”的探究式學習和教育。
法國借鑒中國的教育經驗可以追溯到拿破侖創建高中畢業會考,這一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今天,由于教育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中國教育在國際測評及大學排行中的表現也吸引了法國的同行,中國的教育模式和管理經驗也更多地得到法國學界的關注。
當然,從辦學模式的角度,可以更深入了解并學習他者好的教育理念、管理經驗、教學法、教學內容等。中國近代在海外設立的唯一一所大學是1921年創立的里昂中法大學。在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中,有不少學生都在這所大學就讀。學校創辦《里昂中法大學季刊》,持續發表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舉辦各類活動,有效增進了兩國相互了解,在促進兩國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今天,兩國的辦學交流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頒布后,中法兩國在工程學、管理、藝術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截至2024年3月,中國教育部已批準設立了21個中法合作辦學機構,教學層次涵蓋本科到博士階段。
在中法合作辦學中,除了吸收、融合、創新法國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之外,我方還堅持“以我為主”,扎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
以中法合作工程師教育為例,法國高等工程師教育的一個主要特點是既要培養學生扎實且廣泛的基礎研究能力,又要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適應各工程分支領域的專業活動,具備設計、改進、規劃和團隊管理等多重能力。在法國,這類人才被稱為“通用工程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中法工程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的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等中法合作機構在培養方案的設計中都強調了通專兼備、精英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中方院校還根據中國的學制和培養目標,探索將法國經驗本土化。比如,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將本科前3年作為法國工程師學校的預科培養階段,強調專業基礎、工程技術和管理能力、基礎科研能力,本科最后1年和碩士階段等同于專業的工程師教育階段。按照法國“嚴進嚴出”的高等工程師培養要求,學生在預科階段結束時要經歷淘汰制考試,學業評價不合格的學生可按照“歐洲學分轉化與積累體系”保留已修學分,選擇到其他院系繼續攻讀。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也采取類似的“分流”制度。
中法兩國都是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的大國,兩大文明彼此吸引、相互欣賞,是出于獨立自主、敢為人先的精神共鳴,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指出,教育對于促進“文化交流,加強彼此間的理解與共識,緩解因文化、民族等差異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中法兩國的教育交流源于獨立自主,走向民心相通、相互理解。
教育促進中法兩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中法兩國的教育交流合作為兩國產業進步和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在意識形態分歧的國際環境中,中法兩國的合作不僅推動了國與國之間的理解與互信,讓兩國發展受益,同時也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提供方向,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當今世界面臨著氣候變化、資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貧困、公共衛生安全等復雜多樣的全球性問題。中法兩國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具有獨立自主傳統的大國,有能力也有擔當為化解矛盾、超越分歧而努力。就發展問題而言,中法兩國都把教育和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路徑。
2021年10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公布了“法國2030”投資計劃。該計劃圍繞的三個主題為“更好地生產”“更好地生活”和“更好地了解我們的世界”,計劃5年內投資300億歐元,支持能源、交通、食品、衛生、文化、航空航天、深海等卓越部門的轉型。計劃還設立了法國未來10項優先發展目標,包括:開發模塊化小型核反應堆,發展綠氫和可再生能源,推動工業用能脫碳,生產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生產低碳飛機,投資健康、可持續、可追溯的飲食,開發治療癌癥、慢性疾病、老年病的藥物和未來醫療設備,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投資航空航天領域,投資深海領域。我國在多個政策文件中也明確指出,全球性問題的解決要依靠教育與科技創新?!耙粠б宦贰背h就強調通過合作共建教育技術研發中心,推動師資培訓與交流以及共享教育資源等方式,共同探索前沿教育技術,提升教育質量與效果,并倡議加強不同國家間的科技合作。2023年,我國科技部發布《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明確倡導并踐行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通過加強全球科技創新協作、共建全球創新網絡等方式應對人類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全球性挑戰。同時,中國將面向全球設立科學研究基金,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援助,讓科技進步惠及全人類。在共同價值的基礎上,1978年中法兩國就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之后成立了中法科技合作聯委會,為兩國科技創新合作提供方向指引。2024年,中法科技合作聯委會第15屆會議召開,會議提出中法兩國將進一步深化在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健康老齡化、理論化學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凸顯了雙方在全球性議題上達成的共識。
以“中法精神”引領兩國教育交流邁向新高度
今天,中法兩國各自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階段,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交流與合作更需要重溫“中法精神”,梳理基礎,以時不我待的歷史主動開拓合作的新領域和新模式。
當前中法教育交流中仍存在諸多障礙。首先,兩國之間還存在著“三差”現象,即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與國外特別是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中國思想觀念軟實力與國家硬實力的“落差”。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復雜,值得深入研究,教育是其中因素之一。
以兩國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的建設為例。我國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中國文化中心和法國的法語聯盟、法國文化中心等都是當地具有影響力的語言和文化推廣機構。中方機構的教育文化內容多側重傳統經典,如書法、國畫、文學、音樂等。法方機構則更多選擇呈現當代社會與國家現狀,如法國文化中心在線下線上開展的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文化之春、中法環境月等活動,更容易引發普通民眾的共鳴。
從深層次來看,教育本身是復雜的、系統性的。比較并理解兩國的教育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中法兩國在政治社會制度、文化歷史傳統、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等方面仍有較大差異。當前學術界有一些關于法國教育的研究仍浮于表面。還有部分研究者熟悉法國卻對中國教育知之甚少,既不能結合國內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比較借鑒,也講不出中國教育的經驗和故事。
恰是這些不足才讓我們更需要交流和理解。這既是弘揚“中法精神”的要求,也將指引未來兩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一是堅持獨立自主,促進相互理解。在加強同世界各國互容、互鑒、互通,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方面,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薄弱、空白、緊缺學科專業,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把質量高、符合需要的引進來,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中法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需要根據各自的教育需求和發展戰略,自主選擇合作領域和項目,確保教育交流合作符合國家長遠利益。
同時,充分認識彼此的教育差異和特色,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促進雙方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政策對話,創造有利于人員往來、成果共享的體制機制,加強各自語言的學習和合作歷史的梳理,以術增進互信、凝聚共識、溝通民心。同時,我國要進一步加強區域和國別研究,真正了解法國教育的優勢所在,真正講清楚本國文化。
二是高瞻遠矚,互利共贏?!拔拿鹘涣骰ヨb,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人文交流已經成為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重要基礎,在國際關系中,人的因素的回歸讓人文交流的價值更加凸顯。中法兩國不僅可以開展教育資源、教學方法、科研合作、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可以通過教育交流相互比較、相互激發,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合作項目,反思如何通過教育合作影響大國關系,共同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今天,中法兩國各自面臨發展的議題和挑戰,其中,在人口變遷、數字轉型、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人工智能等領域具有巨大的合作潛力。未來,兩國圍繞這些議題開展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鞏固“中法精神”;兩國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也將在“中法精神”的指引下行穩致遠,成為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和平共處、互利共贏的典范。(作者:劉敏 楊沐,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研究生)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