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20年,他始終不忘初心,秉持“責在人前,利在人后”的人生信條,在職業教育講臺追夢圓夢,逆境奮進,開拓創新,強專業、帶隊伍、育人才,為大國工匠奠基,書寫了職業教育工作者的“不平凡”篇章。
——題記
2017年,他獲得職業教育最高獎——“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
2019年,他獲得“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2022年,他成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教學名師。
他領導學校計算機技術系囊括眾多國家級榮譽——學校第一個國家級精品課程、學校第一個國家級實訓基地、學校第一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學校唯一的國家級教師大賽一等獎、學校唯一的國家級學生大賽一等獎、學校唯一的國家級教學名師、學校唯一的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學校唯一的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
17年來,他困難面前不退縮、技術面前不畏懼,對專業精益求精、對課程推陳出新,敢為人先,在刻苦努力和不懈追求中,逐步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優秀的專業帶頭人、系主任、教務處處長。2005-2019年,他個人連續15年工作考核為優秀,他帶領的部門9年考核為優秀。
榮譽接踵而至,為他在職業教育領域贏得了遠比金杯、銀杯更珍貴的口碑,也見證了他春夏秋冬辛勤耕耘、追夢圓夢的光輝歷程。
他就是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師劉少坤。
最弱系變標桿,在IT專業登“頂”
2003年,劉少坤大學畢業,進入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成為一名光榮的職業教育工作者。
當時,學校剛從中專學校升格為高職院校,知名度不高,加之社會上對職業教育不太認同,家長對職業教育理解不夠,導致學校招生困難,連發工資都困難。作為剛入校的新人,劉少坤決心為學院招生做出自己的貢獻。從2003年至今,劉少坤每年都要帶著學生到全省各地的中學進行招生宣傳,隨著學院漸漸有了名氣,他所在的計算機技術系也漸漸得到社會認可,生源逐漸多了起來。
2011年,正當計算機類專業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劉少坤臨危受命,被任命為計算機技術系主任。那時候,很多學校的計算機類專業停辦的停辦,轉型的轉型,招生數量甚至低至兩位數。他仔細分析形勢,提出“以出口帶進口,以進口促出口”的十二字方針,決心逆勢而上,制定了用五年時間建成省內一流、用十年時間建成國內一流的戰略規劃。
規劃有了,“?!贝党鋈チ?,實現起來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劉少坤帶領團隊利用暑假1個月的時間,從專業建設入手,圍繞“辦什么專業、怎么辦專業”展開調研,先后走訪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12所全國先進的高職院校,以及河北省工信廳、河北省中小企業局、新華三集團等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單位。團隊成員白天參觀交流,夜晚趕路討論?;匦:?,他寫下了1萬多字的調研報告,主持撰寫了計算機技術系2萬字的發展規劃,幫助計算機技術系形成了“五個明確”的辦學思路:明確“國內一流”的建設目標,明確“服務區域經濟”的辦學道路,明確“校企合作”的專業建設舉措,明確“國際視野”的辦學格局,明確“應用技術研發”的教師發展路徑。
多年來,“五個明確”的辦學思路不斷完善和發展。計算機技術系從800多人全校最小的系,發展成2000多人的全校第一大系,連續10年錄取分數超過本科,居全省同類專業錄取分第一名;連續10年就業率超過95%;連續10年專升本通過率同專業第一;連續10年河北省計算機技能大賽奮勇奪魁。該校計算機技術系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全國一流的目標已經實現,劉少坤正帶領團隊向世界知名發起沖擊。
應用技術研發,為職教老師強“根”
培養大批“工匠之師”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經之路。作為系主任,劉少坤錨定“教師能力提升”這個重點,提出了以做強項目為抓手,大力提升教師應用技術研發能力的“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學著做項目。首先解決無項目可做的問題,沒有大項目就做小項目;沒有校外項目,先做校內項目;沒有有經費項目,先做免費項目。第二步,聯合做項目。教學團隊依托良好的校企合作平臺,積極參與到河北新龍科技集團食品溯源系統等13項省級大型項目建設中,派教師跟著企業工程師學開發、學規范、學經驗、學標準。第三步,獨立做項目。經過前兩步的技術研發積累,劉少坤帶領團隊教師參與到“智慧校園”項目中,在實戰中增長才干,提高技能。
通過“三步走戰略”,劉少坤“砸鍋賣鐵也要提升教師應用研發能力“的誓言實現了。團隊成員榮獲國家名師稱號1人,河北省技術能手稱號5人,榮獲河北省信息產業技能能手稱號6人,獲得全國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劉少坤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系統”“大學生在線考試系統”等9個系統獲得了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主持的30余個項目涉及軍隊、建筑、高校等多個領域,其中河北省高考報名系統已經服務500萬名高考學子,節能管理系統服務于河北省綠色鋼鐵建設,幫助相關企業每年節能40余萬元。
作為一名高職院校教師,劉少坤深知培育未來的大國工匠是職業教育的使命。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而劉少坤“雕琢“的是他的學生。很多職校學生入校時,都存在文化課基礎差、學習習慣不好的缺點,而且自卑感強烈,缺乏自信心,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在這樣的現實困難面前,劉少坤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激起了無窮斗志。永無止境的創新是唯一的出路。他帶領團隊有針對性地形成“五個一致”的實訓基地建設思路,探索了基于現代學徒制的“2+1”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和業界廣泛認可。在課堂教學上,他堅持“把課堂留給學生”“把機會留給學生”“把思考留給學生”“把爭論留給學生”。他的課堂有著豐富的學生自學、自問、小組交流、組際討論的教學形式,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在程序式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了方法、理論,還要真心關愛學生,服務學生。劉少坤把學生利益作為工作之本,融“愛心、耐心、細心”為一體,將一顆無私的心奉獻給學生,為每名學生提供人生出彩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悉心培養下,“基礎差、不自信”的學生重新站在人生的新起點,畢業生因“基本功扎實、上手快”廣受用人單位好評,一批學生成為碩士、博士、企業高管、技術專家、創業之星,就連曾經“立志回家養魚”的所謂“壞學生”,也成為一家大型企業的高管。學校的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不是太好。在劉少坤團隊的培養下,很多學生不僅實現了高質量就業,而且解決了家庭的“經濟危機”,真正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劉少坤在自己的專業教學領域開辟出獨特的天空,憑借勤勉的精神、創意的思維和燦爛的成果在專業教學領域中大放異彩,收獲著“桃李芬芳滿天下”的自豪與喜悅。
技能大賽折桂,為大國工匠鋪“路”
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技能大賽是職業院校獨有的風采。劉少坤師帶領團隊連續7年承辦河北省電子信息職業技能大賽,并作為總裁判長,從高校、企業中為河北省電子信息產業選拔出12000余名高技能人才,為推動河北省形成“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氛圍做出了貢獻。
在全國“H3C杯”網絡技能大賽中,米麗影、梁媛媛等6位同學組成3隊,同來自北京郵電大學、東北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和職業學校的300支隊伍同場競技,最終進入前十名,一鳴驚人。
在全國大賽中奪得一等獎桂冠是各院校的夢想。在此之前,劉少坤所在學院的國賽項目一等獎一直是“空白”。2017年,劉少坤主動向院領導請纓,要占領這個高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劉少坤帶領團隊建立“院級-省級-國家級”三級技能大賽機制,研發了“訓-練-比-練-比”五步金牌培訓法,制定了周密的訓練計劃,發揚“白加黑,五加二”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敢于攻堅的工匠精神。2017年,他們奮戰350天,工作4900小時以上,一舉拿下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物聯網賽項一等獎,實現學院歷史性突破,為學院乃至河北省贏得了榮譽。
技能大賽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技能,還錘煉了學生品質,培養了學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了學生成為“大國工匠”的基礎。五年來,劉少坤帶領團隊取得省級以上技能大賽一等獎40項,國家級賽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20項,共培養獲獎學生1000余人,一大批技術能手活躍于計算機各領域,成績斐然。
劉少坤團隊培養出的學生的優異成績吸引了業界知名企業的目光,阿里巴巴集團、IBM公司、浪潮集團、新華三集團、聯想集團、京東集團等知名企業紛紛向學生拋來橄欖枝,一些企業打破“我們企業只招本科生”的慣例,一家企業甚至明確“長江以北只招劉少坤所在學院的畢業生”,學生成為該企業在北京和河北100余家金牌集成商和400余家代理商的“香餑餑”。還有一家企業主攻網絡系統集成,產品交付能力業界領先,其公司60%以上的項目經理和50%以上的技術骨干都是劉少坤的學生。這些都充分證明了企業對于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肯定。
建基地強服務,為雙創猛虎添“翼”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劉少坤為搶抓機遇,占領制高點,結合專業特長,親自謀劃、親自設計,籌措企業資金200余萬元,吃住在工地,僅僅用了45天,就建成高度信息化的雙創基地。
基地以“創業投資主題+開放辦公空間+創業孵化器+創新實訓+IT體驗”為特色,通過打造環境、培養氛圍、提升專業興趣和凝練資源,向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固定、開放、自由和靈活的創業及技術交流平臺。
基地運行四年以來,服務學院電子信息大類專業15000余名學生,孵化創業項目360余項,孵化企業42家,申請軟件著作權20個、專利80余項,培養全國創業之星2人,獲得全國創業大賽銀獎1項,河北省創業大賽金獎2項、銀獎5項、銅獎10項?;爻晒玫矫襟w廣泛報道。
高技能人才是“中國智造”的底座基石,只有廣大基層技能工作者基礎牢固、業務精湛,“中國智造”的品質才會更穩、更優、更棒。當前職業教育正處在發展黃金期,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劉少坤將一如既往堅守自己熱愛職教、扎根職教、奉獻職教的初心,勇擔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奮力實現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作為、新貢獻和新擔當,為培育“大國工匠”貢獻全部的力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