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三農,他用執著書寫一個農科人開拓有為的初心;潛心育人,他用擔當詮釋一個職教人匠心育才的使命。立足三尺講臺,他用行動實踐著“教育是生命喚醒生命,人格熏陶人格”的育人理念。
——題記
自1986年于寧夏農學院畜牧專業畢業后,許斌從事反芻動物繁育、飼養技術等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已有23年。多年來,他情系三農,根植科研和養殖生產一線,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他參加或主持國家和區級科技攻關課題13項,合作制定國家標準2項和地方標準1項,2006年榮獲全國農村星火科技先進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9年,許斌作為行業專家引進到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擔任畜牧獸醫專業帶頭人及生命科學技術系主任、生命科技學院副院長和生態農場實訓中心主任等職。工作中,他充分發揮與行業企業聯系廣泛的優勢以及“傳、幫、帶”作用,積極踐行和推動專業教學改革、優化辦學條件、強化科技創新和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以人才、科技和服務賦能專業高質量發展。
以人才賦能產業發展
作為行業專家,如何完善和優化辦學條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人才賦能產業發展,一直是許斌思考的問題。
2006年,寧夏廣播電視大學、寧夏重工業職工大學等5校合并辦學,成立了動物科學系并開設寧夏唯一的高職層次畜牧獸醫專業。許斌針對畜牧獸醫專業辦學歷史短、辦學條件弱、社會影響力低的實際,厘清辦學定位和錨定寧夏畜牧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建平臺、抓項目、打基礎、強隊伍、促融合”五位并舉地推動畜牧獸醫專業高質量發展和服務產業發展的思路。
實踐中,許斌以項目為抓手,培優培強專業教學資源和實訓條件。他秉持項目帶動畜牧獸醫專業跨越式發展的理念,搶抓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歷史機遇,爭取國家和地方各類項目投入達4000萬元以上。2011—2022年他主持完成了“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畜牧獸醫專業教學資源庫及升級改造”項目,國內30余家高職院校和企業參建,開發了與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同步的集職業性、實用性與先進性于一體的專業核心課程28門,崗位培訓包16個,教學素材23432條,注冊各類學員6.78萬人。
教學資源庫不僅集成了體現產業共性和地域特色的優質教學資源,而且全部在智慧職教上網,實現了不受時空限制的優質畜牧獸醫專業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有效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共享。
許斌積極傳播此前的先進經驗,指導多地校企完成了教育資源的開發、升級工作:
2021年,他參與了大北農集團“1+X”家庭農場畜禽養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教材、題庫等教學資源的開發。2022年指導寧夏名匠職業教育研究院開發“灘羊養殖與加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1+X證書)”。
2013—2020年,他主持完成了“寧夏現代農業(養殖)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與國家發改委“產教融合—現代農業綜合實訓中心”建設項目。建成牛羊豬禽養殖、飼料加工、寵物診療和畜產品加工與檢測等7個實訓場及1個高新技術實驗室;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或地方特色畜禽品種21個;配套先進的飼料加工與運輸設備、蛋雞養殖成套設備、肉雞養殖成套設備、孵化設備、牛羊養殖成套設備、機械擠奶設備、生豬養殖成套設備、畜產品加工設備、監控設備和寵物診療儀器。成為國內一流、涵蓋主要畜種和全生產流程養殖、集“教(學)、培(訓)、研(發)、(生)產”于一體的共享型、綜合性和生產型畜牧獸醫高技能人才培養實訓中心,其真實場景、真實任務和先進的生產裝備,不但滿足了畜牧獸醫專業和食品加工專業的技能培養及職業技能鑒定要求,還拓展到機械設備的使用與維護、生產管理、“一二三產融合”等內容,使師生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畜牧業生產與經營的全過程。
重構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優質人才,企業要發展,同樣需要優秀人才。為此,許斌以“雙主體”育人為路徑,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他帶領團隊積極踐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理念,重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依托寧夏現代農業(養殖)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寧夏曉鳴農牧股份有限公司及兩個區級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畜牧獸醫專業教學資源庫(智慧職教平臺)的強大的技術優勢和豐富的生產、實訓資源,為探索實施育人手段創新和“雙主體”育人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比如,他積極推進校企合作“雙主體共建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2011年學院與寧夏曉鳴農牧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寧夏家禽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以來,中心按照目標、機制、任務、人員“四統一”和人員等要素“互聘互享”的合作思路,采取“企業主導、學院參與”的企業化運作模式,新建CNAS無菌實驗室1個。2019年聯合舉辦“校企共育—現代學徒制曉鳴班”和“寧職-曉鳴學院”,構建起“企業+學校+技術中心”的創新型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模式和社會化服務的產學研平臺。企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技藝精湛的師傅、豐富的生產案例、先進的檢測技術和耗材,學生所學的操作技能與行業、企業及崗位實現了零距離同步對接。而且將企業文化、管理理念與職業素養貫穿其中,為家禽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創造了優越的生產與人文環境。
再比如,他探索“技術中心+科研助手+社會服務”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開展“羊MOET育種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10年來累計有196人次學生參與和掌握了從供受體羊篩選、同期發情、超數排卵、發情鑒定、配種、凍胚解凍、手術法胚胎移植、B超妊檢等胚胎移植技術全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科研助手的角色,在學中做、做中學,得以全面掌握所學知識。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艷春滿園。人才培養的關鍵在師資,因此,許斌依托技術創新中心、生態農場實訓中心、企業鍛煉和技術服務等多渠道錘煉,著力培育了一支政治堅定、體現職業特點和符合專業要求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團隊先后榮獲自治區優秀教學團隊、寧夏“9.10”教育獎狀和全國職業教育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22年被認定為全區高校黃大年式教學團隊。
通過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優質教學資源與教學實訓等辦學條件短板,解決了畜牧獸醫專業“門難進、手難動”的技能培養難題。隨著“教研產融合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改進和創新,“教學做一體化”和“現代學徒制”等落地生根,畜牧獸醫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社會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的提升,帶動招生規模由2006年首次招生32人增長到2022年的401人,占寧夏2022年從中職到博士研究生所有層次畜牧獸醫專業學生的40%以上。學生畢業后,就業主渠道是養殖場技術管理崗位、畜牧消耗品營銷崗位和縣級及以下農技推廣行政事業單位,就業質量和就業率、對口率較高,對寧夏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支撐作用凸顯。
“教育是生命喚醒生命,人格熏陶人格”。作為轉戰職教行業的新兵,許斌始終以開拓創新的工作態度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關愛學生”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綜合素質和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秉持“專(業)、博(識)、雅(素質)”育人理念,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和“三全育人”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培養具有“一懂兩愛”情懷、致力于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據“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平臺”統計數據,本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對口就業率和用人單位滿意度比例均達到93%以上,2014屆畢業生常煒獲得2021年“自治區技術能手”稱號。
構建多方參與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并不是學校單方面努力就能實現的,需要行業行政主管部門、企業等多方參與,共同構建政企、產教融通的途徑和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
為此,許斌積極引導科技、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積極推動寧夏家畜繁育(銀川)技術創新中心和與寧夏曉鳴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寧夏家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蛋種雞精細化制種與健康飼養技術科技創新團隊”被寧夏科技廳授予第四批科技創新團隊優秀獎,2019年兩中心被教育部認定為協同創新中心。2013年與寧夏飼料工業辦公室和寧夏飼料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站簽署共建寧夏飼料行業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基地的協議,累計培訓和鑒定企業飼料檢驗化驗員等285人。2020年與寧夏動物科學研究所、北京畜牧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寧夏鹽池縣灘羊產業集團等8家教學科研企業共同發起組建鹽池灘羊產業研究院。2家企業無償捐贈儀器設備9臺套和資金60萬元用于改善專業辦學和實訓條件。
圍繞寧夏牛奶產業和灘羊產業科技需求,許斌主持自治區科研基礎條件建設項目1項和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項,參加科技支撐項目和自治區重大育種專項4項。其研究成果在灘羊和奶牛種質資源保護與種質創制、選育提高等方面廣泛應用并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為寧夏乃至全國羊產業發展提供了種質資源保障。
許斌深知,服務鄉村振興,只有研究成果還不夠,實現成果轉化才是最終目標。他致力于科技創新、成果推廣與技術培訓,以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助力產業發展。比如2009—2012年帶領團隊為寧夏農墾寧魯小尾寒羊繁育有限公司開展進口種羊胚胎移植等技術服務,為企業新增產值約500余萬元。2016—2018年為寧夏畜牧獸醫研究所(有限公司)累計移植國外良種薩??撕投挪囱蚶鋬雠咛?13枚,產羔366只,測算獲得凈收益96.4萬元。2018年以來參加飼料生產許可證現場審核和評審14次,促進了寧夏飼料企業持證生產、合規操作和規范化經營。2014年—2022年配合寧夏畜牧工作站實施“畜牧良種補貼”項目,每年對區內4家種羊場的灘羊、中衛山羊和良種肉用種羊10000余只進行鑒定,累計向養殖戶發放種羊3萬余只。2015年協助中國牧工商股份公司從澳大利亞選購薩???、杜泊等優質肉用種羊1300余只并落戶寧夏,為全國雜交改良提供了優質種質資源保障,促進了羊產業良種化率、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自2006年起,許斌一直擔任鹽池縣“農民豐收節—灘羊選美大賽”的評委,在普及灘羊選種知識、宣傳灘羊品牌、助力灘羊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他在產業規劃編制、科技項目論證評審驗收、行業標準審核、技術指導等方面開展技術咨詢與咨政服務,每年參加各類工作60余項(次)。
他深入養殖一線,培訓鄉土人才。2015—2023年,參加科技部三區人才科技支持項目,深入紅寺堡區、海原縣和青銅峽市等貧困村和移民村參與科技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推廣新品種、科學養殖、疫病防控等適用技術。每年為建檔立卡戶和移民開展養殖技術培訓600余人。同時每年受科技廳、人社廳、農廣校等邀請深入鄉村養殖場戶,實地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達300余戶。在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云上智農上錄播的“戶養灘羊本品種選育技術”,累計收看人數達到2.65萬人。為產業發展、扶貧攻堅、鄉村振興培養了大量的實用技術人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