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員郭素萍和團隊正在河北內丘縣崗底村對果農進行技術指導。在田間地頭上,在崇山峻嶺間,郭素萍和團隊正為科技興農、服務群眾的事業努力奮斗著。
通過科技扶貧,綠了荒山,富了百姓,這也正是郭素萍的愛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人民楷?!眹覙s譽稱號獲得者李保國一生的寫照。
1981年,李保國在河北林業??茖W校畢業后留校任教。上班僅十幾天,他便和同事們一起扎進太行山,搞起了山區開發研究。
初入太行,他就選擇了當時最窮最荒的前南峪村搞起了開發試點。在那里,李保國和課題組的同事們苦研技術,跟石頭山“較起了勁兒”。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他們以“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為方向,展開對山區爆破整地技術的摸索。
前南峪村的荒山禿嶺,經李保國和同事們十幾年的開發治理,搖身一變,“山頂洋槐戴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1996年,他奔赴受災嚴重的內丘縣崗底村,莊嚴承諾:不拿村里一分錢,用蘋果產業使村民們富起來!為此,李保國連續9年吃住在村里,夜以繼日實踐鉆研。為了推行蘋果套袋技術,他自掏腰包買來16萬個果袋。他說:“套袋減了產,賠了是我的,賺了是大家的?!?/p>
“要讓農民把技術落實到位,必須對農民死盯、盯死?!碧状?、去袋、轉果、施肥……他獨創了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管理工序。如今僅靠種蘋果這一項,崗底村人均年收入就有3萬多元。
在臨城縣鳳凰嶺的亂石灘丘陵上,李保國用10年時間探索出了優質薄皮核桃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如今,邢臺市荒崗丘陵區種植薄皮核桃60萬畝,年產值超過20億元。
前南峪模式、崗底模式、綠嶺模式、葫蘆峪模式……李保國探索出一條條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兼顧的山區發展新路。在廣袤的太行山上,他先后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讓140萬畝荒山披綠,打造了“富崗”蘋果、“漿水”板栗、“綠嶺”核桃等全國知名品牌。他創新推廣的36項農業實用技術,幫助山區農民實現增收58.5億元,帶領10萬多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35年間,李保國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區,通過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35年間,他與農民朝夕相處,手把手地教技術,經他直接幫扶的村莊達40多個,間接帶動發展起來的村有百余個,富了一方百姓。
2016年4月10日凌晨,李保國因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8歲。
“我必須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太行山的父老鄉親富起來了,我的事業才算成功?!崩畋暗脑捳Z不斷回響。
由李保國生前同事、學生組成的“李保國科技扶貧服務隊”近年來在郭素萍的帶領下先后在全國13個省市的300多個縣講技術、解難題,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脫貧致富。(本報北京9月9日電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