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清華大學考察,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青年寄予了殷切希望,從4個方面具體提出“中國青年應當成為什么樣的人”。這番話不僅是說給在場的清華師生聽的,每個中國青年都能從中悟到深切的道理,找到進步的方向,從而立下志向、追求卓越、成就人生。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廣大青年要不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想要不負時代的托付,中國青年首先要愛國愛民。愛國,意味著對國家有堅定的信念;愛民,意味著對同胞有深厚的感情。廣大青年還應把“為人民服務”的信條牢記在心,時刻牢記自己與億萬同胞心意相通、命運相連,堅定地把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理想融入到人生信條當中,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要把愛國愛民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廣大青年還應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從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學習黨史之所以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是因為年輕人可以通過黨史看到,革命先輩是如何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與復興拋頭顱、灑熱血,讓遠大的目標化為現實的,進而從一個個永遠鮮活的英雄榜樣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樹立崇高理想。
中國青年也要錘煉品德。青年正處于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形成端正的價值觀與良好的道德修養,對其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為此,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與此同時,教育工作者也應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把對品德的錘煉與引導融入對青年的教育與關懷之中,讓青年的路走得正,讓青年的路走得好。錘煉品德,不僅要把正確的價值觀記在心里、說在嘴上,更要將其融入每分每秒的實際行動中,在實踐中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追求人生的高度,決不能未老先衰,未富先“喪”,而應在奮斗中不斷取得新的超越;要追求人生的境界,決不能滿足于個人的“小確幸”,而應樹立為國為民的大理想;要追求人生的品位,決不能迷失于庸俗、低俗、媚俗的不良文化,而應主動向先進文化、優秀文化靠攏,讓人生充沛豐盈。
中國青年還要勇于創新。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誰能在風云際會的歷史時刻率先找到創新的鑰匙,突破舊有的限制,誰就能在變局當中把握先機、快人一步,取得更輝煌的成就。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青年要深刻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敢為人先、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墨守成規、故步自封,絕不是當代青年該有的樣子。要加強中國青年的創新能力,需要國家在教育與科研工作上下深功夫、做大文章。啟發性而非灌輸性的學科教育,可以在青年的頭腦中埋下更多創新的火種;鼓勵創新、為創造者提供充分機遇與回報的科研環境,則有助于青年更好地發揮其創造專長。
最后,中國青年更要實學實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對那些身在高校、仍在接受教育的年輕人來說,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精神勇攀知識高峰,追求卓越與真知,是為國家與人民作出貢獻的必由之路;而在告別校園后,青年同樣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牢記“行勝于言”的道理,在真刀真槍的實干中成就一番事業。偉大的目標在前方等待著我們,對中國青年而言,通往這個目標的道路,不是自動鋪就的,而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開拓出來。這條奮斗之路走起來當然不會容易,但是,眼前的挑戰越是困難,勝利的果實最終便越是甘甜。愛國愛民的精神、高尚的品德、富有創造力的思想,最終都要通過實學實干體現出來,得到檢驗。也只有在奮斗之中,當代中國青年的人生價值才能得到充分實現。
總書記的講話蘊含了諄諄囑托,寄予了殷殷期望。當代中國青年是這個偉大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承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廣大青年要響應總書記的號召,將個人奮斗融入時代大潮,主動成為國家和人民需要的人。中國青年身上有光,國家未來就有無限希望。(本報評論員)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