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各高校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解決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高等教育問題擺在突出位置,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校改革發展穩定、解決涉及師生切身利益的“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干實事、解難事、謀大事、創新事、長本事”,以高質量的“我為師生辦實事”工作成效,增強師生福祉、推動事業發展、建設教育強國。
提高政治站位,精心謀劃部署。各高校對標對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工作方案》要求,持續加強對“我為師生辦實事”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和系統謀劃。一是層層傳導“責任實”。認真履行黨委主體責任,成立“我為師生辦實事”專項工作組,黨委書記任“第一責任人”,帶頭謀劃推進;各級黨組織負責人以上率下,站在一線、靠前指揮,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廣大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從嚴落實執行。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掛帥,以上率下傾聽師生意見,構建校黨委、二級黨委、黨支部、黨員四級聯動機制,蘭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校院兩級黨委建立項目清單,黨支部建立活動清單,針對不同群體黨員特點分類明確辦實事任務要求,提升辦實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周密部署“舉措細”。將“我為師生辦實事”納入黨史學習教育整體安排,認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印發工作通知,召開部署推進會,梳理各級各類“辦實事”項目清單,細化完善任務書和工期表,實行臺賬管理、掛圖作戰,推動“我為師生辦實事”“齊步”啟動、“跑步”推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川大學、東南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精心制定“我為師生辦實事”工作方案,細化工作臺賬,校領導帶頭認領、靠前督辦,逐項明確落實的具體舉措、責任人員和完成時限,做到臺賬清楚、責任清楚、結果清楚。三是督促指導“過程嚴”。派出校內巡回指導組,嚴督實導“我為師生辦實事”全過程各環節,強調成果驗收評估。定期召開工作通氣會、現場辦公會,及時發布工作提醒和工作通報,以“實效”檢驗“實事”。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成立學習教育聯系指導組,建立校院兩級巡回督導機制,聚焦“舉措力度、工作效度、師生滿意度”等方面,不定期深入一線對各單位為師生辦實事情況進行實地督導、跟蹤反饋,把好事實事辦到師生心坎上。四是宣傳引導“氛圍濃”。發揮媒體融合優勢,突出引領帶動作用,精心挖掘凝練“我為師生辦實事”中的特色經驗和典型做法,深入宣傳報道實踐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事跡和人物群像,做好宣傳展示,放大示范效應。中國政法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在黨史學習教育專題網站開通辦實事專欄,線上發布“我為師生辦實事”專題工作簡報,河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依托新媒體平臺及時向師生公布辦實事的項目清單、工作進展等,積極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
堅持問題導向,問需問策問效。各高校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積極調研民情民心,廣泛匯集民意民聲,不斷提升“我為師生辦實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干部帶頭“走基層”。踐行“一線規則”,校領導帶頭深入分管部門、所聯系學院、黨組織關系所在支部,開展專題調研和座談交流,“面對面”征求意見、“心貼心”溝通問題、“實打實”落實舉措。復旦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著力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學校領導、職能部門和相關院系依托“四聯雙談”聯系基層特色制度,走進基層與師生座談調研、開展問卷調查,收集反饋師生意見,科學化推進解決師生急難愁盼問題。中國海洋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等高校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立足本職崗位,與師生建立常態化、制度化聯系,通過“自己找”“師生提”“部門議”等途徑,做到學做結合,查改貫通。二是創新途徑“聽民意”。聚焦師生關注的高頻事項,通過開展“全覆蓋式”實地走訪,分對象召開集體座談和“一對一”訪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等方式,對接發展所需,回應民心所向。華中科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面向學科帶頭人、黨外人士代表、青年教師、離退休教師、青年學生、校友等群體召開座談會,主動尋計問策,打通“辦實事最后一公里”。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全面提升學校數智治理能力,開通“百事通”“一網通辦”網絡咨詢服務平臺,構建“集中受理、分類處置、統一協調、多方聯動、限時辦結”的校園服務體系,深化“最多跑一次”“最多找一人”改革,得到師生一致好評。三是立足實際“求長效”。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加強對“辦實事”項目的戰略性、系統性、前瞻性研究謀劃,注重總結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注重意見匯集、科學決策、責任落實,推動“我為師生辦實事”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杜絕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華而不實的盆景式項目,切實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浙江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高校將“我為師生辦實事、我為院系解難題、我為基層減負擔”專題實踐活動常態化融入“書記有約”“校長有約”“校領導面對面”等工作,實施機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基層聯系點制度,強化校院機關支部結對共建,構建起領導干部密切聯系學生、解決基層實際困難的長效機制。
聚焦大事要事,開拓事業新局。各高校將“我為師生辦實事”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校改革發展穩定、解決師生“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抓手,錨定關鍵問題,聚焦重點任務,破題攻關、真抓實干,為建設教育強國打牢根基。一是服務國家戰略“作貢獻”。抓住“十四五”開局起步的有利時機,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持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疏通影響發展的一系列痛點堵點,在整合學科資源、學術資源、人才資源的基礎上,破題攻關解決一大批“卡脖子”技術,持續增強服務國家發展的能力水平。西北工業大學深化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構建雙創示范基地“四新”(新生態、新活力、新動能、新高地)路徑,實施創新創業“449”計劃(4類重大政策、4項重大工程、9個重大項目),推動重大科技成果項目轉化,吸納和帶動一批高技術人才就業創業,有力提升了學校自主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中南大學、長安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將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作為大事要事,出臺學校實施意見,制定改革任務清單、負面清單,著力構建導向明確、精準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教師、學生、用人評價體系,促進教育評價改革向縱深推進,努力激發學校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二是推動事業發展“建新功”。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聚焦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評價改革等重大任務,主動找短板、補弱項,以務實的創新舉措,破除頑瘴痼疾,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加強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隊伍、教材、陣地建設,為黨的創新理論發展貢獻高校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成立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匯聚專門人才,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建設有特色、有活力的黨史黨建學科,為資政育人提供理論支撐和學理支持。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思政課教學中的百年黨史教育”、中共黨史學科建設高層論壇,開設“中國共產黨100年”“社會主義50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等“四史”教育選擇性必修課,加快出版“中國共產黨建設史研究叢書”“中國共產黨思想史研究叢書”,不斷深化理論研究和創新。合肥工業大學實施“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創優行動,建立“四史”融入思政課研究中心和實踐基地,開展校本“四史”資源融入思政課說課比賽和教學創新展示,打造大學生講思政課品牌,全面加強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三是立足本職崗位“長本事”。組織廣大黨員積極參加“學黨史、見行動”承諾踐諾、“爭創黨員先鋒崗、爭當服務群眾標兵”志愿服務等活動,加強對黨員干部師生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培養鍛造能力素質,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東北林業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面向全體黨員干部開展“學黨史、見行動”承諾踐諾活動,設立黨員志愿服務崗,要求全體黨員干部立足本職崗位至少做1件實事好事、參與1次志愿服務、提出1個金點子,以身作則踐行黨員初心使命,全面提升黨性修養、政治能力和工作水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