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是2016年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產物。去年,首屆入學的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迎來了畢業。然而對他們來說,過去這一年來的求職之路卻并不好走。
2020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曾持續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業招考、人才補貼申領、落戶等方面遇到的不公平待遇進行過追蹤報道。這一群體渴望被平等對待的呼聲也被更多人所聽見。在全社會的關注下,國務院、教育部等部門也紛紛發聲,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名”。
雖有國家相關部門的“背書”,但社會上針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見依然存在。不少人認為非全日制等同于過去的在職研究生,在課時、師資、考核等各方面的含金量都不如全日制研究生。相應的就業壁壘也未完全清除,仍有不少地區和單位在招聘時明確限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
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的關注,來自安徽團的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長劉秀云告訴澎湃新聞,今年全國“兩會”上,她提交了《保障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合法權利,加快落實各類就業政策》的建議。
“非全”碩士的尷尬
“不同于以往的在職碩士,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養成果還未充分展現,社會對這一新生事物也缺乏了解。雖然經過教育部門和媒體的宣傳,有些地方制定的招聘政策仍將這一群體排除在外,甚至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通過了層層考試和選拔,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但仍在最后被拒之門外?!痹趧⑿阍瓶磥?,種種對于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的行為,根源在于很多人無法跳出“唯學歷論”的思維慣性。
其實,中央有關部門曾先后出臺過一系列文件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平等地位。
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2017年入學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我國正式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區分研究生管理后招收的第一屆學生。2019年12月,在首屆入學的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即將畢業之際,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明確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公開招聘要根據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條件,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戶條件,精簡落戶憑證,簡化辦理手續,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戶機會。
“這一群體目前主要面臨獎助學金體系缺失、招錄報考受阻、無法落戶和地方人才補貼等問題?!眲⑿阍圃谡{研中發現,雖然中央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但全國多地對非全日制研究生“區別對待”的情況依然廣泛存在。
提升“非全”碩士地位需綜合施策
對于廣大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現實中遇到的煩惱,劉秀云從多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時代改革的產物。劉秀云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自覺擔起責任,加強宣傳研究生改革相關政策,避免社會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誤解進一步加劇,努力消除學歷偏見。
“一些非全碩士反映,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文件,但部分體制內單位在招聘時仍然存在歧視性政策。而且很多時候投訴無門,問題也無法得到最終解決?!眲⑿阍坪粲?,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摸排各類招聘信息,規范招聘門檻的設置。并建立投訴渠道,努力從體制內的單位開始,徹底消除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歧視。
“在落實地方人才補貼政策方面也應當一視同仁?!眲⑿阍平ㄗh,各地級市出臺的人才補貼政策,省級層面應當牽頭進行審核,避免出現政策老化不適應國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情況,讓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以平等享受相應的待遇。
有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反映,他們的學費遠遠高于同專業全日制研究生,且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還無法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樣享受各類獎助學金政策。對此,劉秀云建議,應當盡快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獎助學金體系。建議各高校給予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參與評定獎學金的機會,用以激勵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努力學習,進一步提高非全碩士的質量。其次,探索實行針對在職攻讀非全日制研究生人員的各項支持政策,給予在職攻讀碩士的人員一定的資金補助,保證其在職讀研期間的合法收入。
“消除偏見還需要自身的強大?!眲⑿阍普J為,各招生單位要持續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學質量。鼓勵高校教學采取學分制管理,保證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擁有相同的學分和課時。高校在招生時也要嚴格執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統一劃線,保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質量。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