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社記者:在扎根基層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您最大的感觸是什么?有沒有令您難忘的經歷或者故事可以與我們分享一下的?
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門源縣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慶菊:
首先感謝您對青海教育工作的重視和關注。大家好!我叫孔慶菊,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的一名教師,我們這里是民族地區、西部地區、高原地區,也是深度貧困地區。有一首經典的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大家或許并不陌生,說的就是我們海北。之所以遙遠,是因為它過去封閉落后。我們這里有中國最美油菜花海,環境非常美麗,但是生活相對貧困。如何發展教育,幫助群眾脫貧,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人民教師的責任所在。
作為一名老師,我親身經歷了這個過程,近三十年來,有許多故事值得讓我銘記。多年前,我班上的一個學生,本來踏實認真,積極上進,突然間成績下滑,我發現他上課的時候心不在焉,下課獨自發呆,我就找他去談心,可是他什么也不說,只是在抹眼淚。在我的再三勸導下,他終于對我說,老師,我不想上學了。我聽了之后非常吃驚,也很著急,馬上就到他的家里去了解情況。原來孩子的父親病逝欠了外債,母親又沒有工作,一家人住的是破舊的平房,還要供養三個孩子上學,實在是撐不下去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特別的沉重。我想,我一定要用我最大的能量來幫助這個多難的家庭。在我的多方呼吁下,兄妹三個人在享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的同時,還受到了社會公益組織的資助,終于把這個孩子留在了學校里。
2018年以來,我們縣已勸返失輟學生125名,落實了一系列的扶貧政策,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
若要學生安心,先要他的家庭安心。在各方面的關心和幫助下,孩子的母親被安排了公益性崗位,他們家也享受了棚戶區改造項目政策,一家人搬進了新樓房,挪了窮窩,擺脫了生活的困境。
像這樣的貧困家庭的勞動力,在我們縣已經安排了2292名,從事物業和勞作,他們有了固定的收入,孩子的上學就沒有了后顧之憂。
學生進了校門,既要留得住,也要學得好?,F在我們青海省已經構建起了15年教育資助體系,各項扶貧政策落實落地,貧困學生的教育資助已經實現了全覆蓋。學校的硬件設施也得到了加強,新校園成為了鄉村最亮麗的風景。
有了良好的教育,家家都有了明白人。我關注的這個家庭的三個孩子,也先后考上了大學,其中一個還是清華的博士生,他是我們縣第一個邁進清華的寒門學子。到現在,我們縣有700多名這樣的貧困家庭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進了高一級的學府。他們個人的命運和家庭的命運得到了轉變,拔了窮根。
所以,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看到我們縣的教育有了這么好的發展,我感到非常的激動。有些孩子畢業后回到家鄉就業和創業。如今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不是那個遙遠的地方了,老百姓的臉上個個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基層教育工作,最大的收獲和體會就是,教育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是人生出彩的最大機會。我們堅持把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繼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