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績效考核評價周期過短,催生學術浮躁現象,難以產生重大原始性創新?!痹?021年全國“兩會”上,民盟中央帶來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多元分類評價體系的提案》。
民盟中央表示,目前大多數高校對教師實行二至四年的短周期科研績效考核制度,部分高校甚至對教師實施一年一次的科研績效考核,考核評價次數多,重數量輕質量,不同名目的頻繁考評進一步加劇了學術界的浮躁氛圍,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師的創造力,造成了教師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教育文化是民盟的界別特色,也是多年來參政議政的“傳統陣地”。此次,民盟中央還指出了我國高校在教師績效評價制度設計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現象,如高校教師崗位分類評價制度缺乏統一標準,激勵效果不明顯;高校教師職業生涯體系同質化嚴重等。
民盟中央為此建議:1.強化教師分類管理,建立教師自主擇崗與動態管理機制。2.遵循學科發展規律,深化實施教師長周期考核評價機制。3.細化設計分層分類的教師評價標準,引導教師找準定位實現多元化發展。4.尊重高校多元發展定位,試點實施行業特色類高校及教師的自主評價體系。5.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作用,建立健全高校學術同行評議制度。
對于周期考核評價機制,民盟中央具體建議道,建立教師長周期考核評價動態調整機制,開展教師分類考評制度改革的持續研究,對高層次人才、新進教師、在崗教師等實施不同考核辦法和考核周期。完善分類晉升機制,分別制定不同類型教師晉升的基本條件和評審辦法。建立“階梯式”師資隊伍建設模式,設置職稱破格晉升通道。(澎湃新聞記者 鐘煜豪)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