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高質量發展”立柱架梁的關鍵之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蹦敲?,“數以千萬計的教師素質提升”如何謀劃?聽聽代表委員們怎么說。
今天,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了!“高質量發展”成為教育界兩會代表委員們口中的熱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政策導向和重點要求。接下來,教育如何圍繞“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用力?
“好學校、好教育的重要標準是好老師!”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提出,“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是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抓手,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途徑?!?/p>
“數以千萬計教師的素質提升,不能只依賴教育一個部門,”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長陽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認為,“當前更需要系統謀劃、全社會攜手共育!”
高質量教育需要什么樣的好老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一系列關系教師待遇、教師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目前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在結構和素質方面全面提檔升級?!敝芎橛畛浞挚隙宋覈處熽犖榻ㄔO的成就。
但是,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教育工作重心向“高質量”進行戰略轉移,這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戰。
“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必須更加堅定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對教師的政治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比珖舜蟠?、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用一句話概括了“政治素養”的內涵,“教師要更加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p>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陽市教育局局長黃艷在一線觀察到“教師作為教育的實際執行者在思想認識層面還存在偏差”,提出“下一步要強化教師的‘教育方針落實者’角色”。
“教師的‘精神引領者’角色會更加重要”,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認為,“教師要用高尚的師德師風、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去影響學生?!?/p>
“廣大教師必須具備更強的法治意識,用教育法律法規來約束、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睆堉居屡e例說,“教師要全面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尊重學生的休息權、隱私權等?!?/p>
“融合者,會成為教師的重要角色!”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提出,“教師要做好線下與線上、家校社會、跨學段、跨學科這四方面的融合貫通?!?/p>
高質量教育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學習者為中心”將被強化,教師作為“學習者”“研究者”的角色將更加突出。
劉希婭提出,“教師必須改變工業化、大一統的教學組織行為,主動適應、支持孩子的差異化發展需求?!睂Υ?,山東省臨沂市人大代表、臨沂市教育局副局長伊永貴提出,“教師要充當好學情分析者和課程設計者?!?/p>
“教師要傾情教學,有能力在課堂上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眹摇叭f人計劃”教學名師、深圳市羅湖區星園學校副校長鄧曉紅認為,“這要成為‘教得好’的重要標準?!?/p>
當前,教育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學習途徑更加開放、多元,教師不再對知識占有絕對優勢。
“‘做一個終身學習者’要成為對每個教師的剛性要求”,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主任周增為指出,這種學習要有重點地進行自建構,“一要去研究今后社會對人的要求和期待,二要將專業體系從學科知識向學習科學、認知科學轉移?!?/p>
適應智能化時代特點,張志勇提出:“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教育信息素質、教育數據處理能力和教育數據倫理等?!?/p>
可見,在教育高質量階段,精神引領、學習研究、法治素養、信息素養等將成為新時代好老師特征的關鍵詞。
高目標、新挑戰,要求支撐教師發展的條件有進一步改進和提升。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立柱架梁,構建教師發展的新框架、新格局,就變得尤為重要!
還教師發展以沉心靜氣的好生態
“一個人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心理環境。全社會對教師地位與價值的認識和看法、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發展的政策導向、對教師評價的機制策略等都在影響教師發展?!眲⑾I一語中的!
“黨和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讓教育工作者備受鼓舞。但現實中教師發展受到種種外部因素的干擾?!眲⑾I呼吁,“全社會多關心支持教育研究,少一些急功近利、焦慮浮躁,還教師發展以沉心靜氣、心平氣和的良好生態?!?/p>
第一,這種“干擾”表現在“負擔過重”上。就像黃艷說的,“你想要一棵樹生長,可你老去移它,老去晃它”。
“我們希望教師素質高,可他們沒時間學習研究,沒時間觀察體驗思考?!敝茉鰹閱?,“沒有營養注入教師的素養結構中,教師怎么變出風范、風骨?靠什么去引領學生?”
那么,教師的時間去哪兒了?劉希婭說出了很多教師的心聲:“非教育教學事務占去了教師過多的工作時間。特別是各上級部門安排的社會性事務,如關注某公眾號、轉發或下載APP、平臺注冊、學習答題等,全部以‘重要事情’的名義重重加壓?!?/p>
高度關注之下,在2019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也就是大家口中的“中小學教師減負20條”,意在推動各地形成“界定科學、權責清晰、統籌開展的教師負擔管理制度體系”。記者了解到,目前各省已按要求陸續出臺減負清單,但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還需各地政府細化落實、健全減負長效機制,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第二,這種“干擾”表現在“社會對教育的專業權威尊重不夠”上。
黃艷總結了兩大表現:“一是家長常用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標準向教師施壓,教師怕學生成績不好、怕家長差評,就把時間都投入到狹窄的應試教育中,教育的內在規律被掩蓋了。二是社會用輿情綁架學校和教師,只要家長一鬧,學校、教師常常成為被指責的輿論焦點?!?/p>
劉希婭深有同感:“有的教育行政部門為息事寧人讓教師‘無限擔責’,教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好的保護?!?/p>
“評價是關鍵性問題”,周增為提出,“評價中要強調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把專業標準和教師發展標準歸為一套,把排在教育第一標準的育人指標也放在教師評價的第一位?!?/p>
同時,多位代表委員和校長提出,極少數教師把“有償家教”改頭換面,過度開采師德資源,破壞了師道尊嚴,對那些甘守清貧、兢兢業業的好老師形成心理干擾。
對此,伊永貴建議:“要家校聯動解決,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要建立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框架和師德師風評價導向,保好底線?!眲l英則建議:“配套加強教師的師德培訓和心理健康培訓?!?/p>
“過重的負擔、過多的外部心理刺激,讓教師沒有時間也無法靜心搞教研?!秉S艷問,“教師發展是不是該用系統思維去謀劃?是不是該放在復雜的社會大背景中綜合治理?”
要抓治理,更要抓根本。周洪宇提出,要保護好教師的權益,“必須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這實際上是在培育健康的教育生態,張志勇總結出了這個生態的基本法則:
“這個生態要更強調依法治教,更強調尊重規律,更強調依靠科學!”
在工資待遇與職業培訓上 做大盤子、優化結構
在政府財政支出中,有兩部分指向教師素質提升:一是工資待遇,關乎教師的職業認同;二是職業培訓,直接影響教師專業發展。
在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在財政收支矛盾加大形勢下依然保障教育優先投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八年保持4%以上,實現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目標?!?/p>
為實現這個目標,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和教育部多次發布通知,將“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作為督導檢查重點。2020年7月1日起,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還在“微言教育”和“中國教育督導”微信公眾號同步開通舉報平臺。因而,這個目標的達成,可以說是政府支持的一項創舉。
但依然有教師反映獲得感不強,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區域尤其是城鄉差異較大;二是伴隨房價和物價上漲、各行業收入增長,橫向一比,教師職業依然不具競爭力。
多年來一直呼吁提高教師待遇的劉希婭也提出:“縱向看,這幾年教師收入的確一直在漲,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彼粲?,繼續下大力氣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
為激發教師內部活力,伊永貴建議,“強德固本、黨建鑄魂”與“落實校長職級制與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協同用力。
圍繞教師培訓,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職前、職后都要抓好。
“要把教師教育作為教師培養的核心支持”,邵志豪在吉林省某縣調研時吃了一驚,“這個縣的小學思政教師中只有幾個人是大學思政專業畢業的。沒經過專業系統培訓,教育效果是明顯減弱的?!?/p>
張志勇還建議:“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水平,以盡快恢復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精英教育的傳統?!?/p>
當前,非師范類學校也廣泛參與到師范教育中來。邵志豪建議這些高校在培養“準教師”時注意四點:“關注教育教學相關課程的設置;突出師德培養;教給學生基本的管理學、與人打交道的學問;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p>
聚焦職后培訓,大家的建議集中在兩點:一是加強鄉村教師培訓機會與平臺建設,二是優化培訓資金的使用結構。
“高水平教師‘進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仍然是制約鄉村教育發展的瓶頸?!睆堉居陆ㄗh,“加快面向縣城教育、鄉村教育全面實施定向公費師范生培養?!?/p>
“鄉村學校培訓資金、資料資源嚴重缺乏;規模小、教師數量少,教師在專業上很孤單?!边@令邵志豪心痛不已??吹浇逃堪l文要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時,他呼吁,“地方政府一定要快速行動起來,這對鄉村教師來說是‘雪中送炭’?!?/p>
“在省、市、縣、鎮(校)四級教研體系建設中,鄉鎮一級是薄弱環節?!币劣蕾F反映了鄉鎮一級的教研困境,“以市或縣為主體的教研無法精準地與最基層的鄉鎮教師需求結合,鄉鎮教師有效的培訓機會很少?!彼ㄗh開展鎮村一體化教研,探索鄉鎮一級教研新路徑。
針對鄉村教師投入這塊洼地,周洪宇建議:“一要將新增教育經費主要向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和專業發展傾斜;二要優化教育投入結構,中央政府增加投入力度的同時地方政府的努力程度不降低,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投入的積極性,建立鄉村教師法定的長效撥款機制?!?/p>
此外,代表委員們一致提出,在國培、區域培訓、校本培訓序列中要進一步優化投入結構和培訓方式。
對于國培,邵志豪建議:“基于教師發展的實際需要創新形式?!?/p>
“地方教師培訓資金非常有限,校本培訓資金非常缺乏,只能靠校長自己從牙縫里省?!秉S艷建議,“培訓資金適度向更精準有效的校本培訓傾斜?!?/p>
學校要看到教師、給他平臺、為他鼓掌
在采訪中,不少校長都在抱怨“教師缺乏專業自覺”,但周增為給出了不同的角度:“教師專業自覺需要多方面支持,學校是關鍵?!?/p>
重慶市教育評估院開展的不記名問卷調查顯示,謝家灣小學90%的教師沒有職業倦怠感,85%的教師認為自己有價值、有前途。
“教師如果很少在工作中獲得自我實現的積極體驗,就容易倦怠?!眲⑾I重點做了兩點,“一是關注教師的生命狀態,讓教師感覺到‘被尊重、被重視、被關愛’;二是以項目驅動教師在專業上自我實現?!?/p>
項目驅動也是東北師大附中教師專業自覺的引擎。據邵志豪介紹,校內的項目合作組覆蓋了所有教師,學校還出面組建了跨校區、跨界的STEAM研究合作體等,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校長的視野非常重要!有的學校只有少數負責人在參與課題研究,大多數教師缺少平臺,沒機會將教學問題轉化成研究對象”,周增為建議,“校長要加強組織設計,讓每個教師都有目標、有任務,用平臺、課題驅動教師研究反思?!?/p>
發展需要產生時,專業培訓對教師來說就變得有意義了!
針對教師在理念更新、課堂創新、溝通方法等方面的學習需求,邵志豪建議“多基于實踐經驗進行交流、體驗與反思”,核心做法是“讓教師走出去”:從聽專家報告,到兄弟學校觀摩,到高校補課,去國外交流,再到與高校專家合作課題,形成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良性反饋與促進機制。
學校如何評價教師,在教師發展中可以發揮正向功能,也可能發揮負向功能。
“評價教師要注意公平性和激勵性”,劉希婭建議在方法設計與實施層面,“一要建立科學穩定的評價導向,二要形成多元參與的評價機制。在教師間、教師與學校間少一些比較與猜忌,多一些信任與支撐?!?/p>
當教師有了成果,學校就要想盡辦法搭建展臺。
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陸云泉分享了他的興師之道:“我們非常注重去了解每位教師的專業發展情況和新的發展需求,并量身打造發展機會和展示平臺?!?/p>
除評優表彰外,邵志豪常請老教師給大家講從教經歷和師德修為:“有時候,老師們不是想要榮譽,也不是想要金錢,想要的是認可與尊重?!?/p>
無疑,這些學校在興師思路上有一個共同點:看到教師、給他平臺、為他鼓掌!
眾人拾柴,火焰才高。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共同用力,“優秀人才爭相從教、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才能早日形成,教育高質量發展才可能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作支撐?。ū緢笥浾?冀曉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