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
堅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河北農業大學始終奮戰在脫貧攻堅和科技創新一線,走出了享譽全國的“太行山道路”,被原國家教委肯定為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全國高校樹立了榜樣。近年來,學校主動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托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積極落實“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按照陳寶生部長來校時提出的“將教學科研成果在扶貧主戰場上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插上科技翅膀”要求,打好高校扶貧主動仗。
一、積極落實行動計劃,拓展科教扶貧新路徑
以“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為指引,在精準扶貧、定點扶貧、脫貧攻堅等工作上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開展精準扶貧實驗示范。三年來,選派413名教師開展“三區科技服務”,覆蓋了張北、淶源等87個深度貧困村的精準扶貧;承辦萬人示范培訓、駐村第一書記精準脫貧示范培訓等26期,累計培訓學員30000余人次。特別是駐張北縣許家營村扶貧工作組,創新了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貧精扶“制”的“三扶”長效脫貧模式,使該村順利脫貧出列,被納入全國黨員干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專題。
提升定點縣科教扶貧力度。在新河縣建立小麥玉米兩季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全生育期節水45~60立方米,平均畝產增產100公斤;通過技術要點升級、棚室結構改造、菌棒生產改進等環節,使食用菌單位面積利潤提高了近百元。在威縣建立梨工程中心威縣試驗站,通過“三新”“四化”“三高”的科教扶貧示范園建設,實現了當年栽樹、2年結果、4年豐產的生產效果,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書寫脫貧攻堅“高校樣本”。堅持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加快“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構建了專家、??畹墓ぷ鳈C制。建立示范點、示范村、示范戶5000多個,創建了“立體治山”等一批脫貧模式,培育了“太行山林果”等一批脫貧致富產業,助力全省62個貧困縣脫貧攻堅,涌現了“人民楷?!崩畋淌诘戎R分子的先進典型。李保國同志在脫貧攻堅中探索走出一條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的山區發展之路,通過科技的力量,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幫助10萬多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是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的高度評價,也是對河北農業大學堅持“太行山道路”、弘揚“太行山精神”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我校師生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二、厚植創新創業驛站,創建科教扶貧新模式
聚焦產業扶貧,大力推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與保定市合作,全力打造太行山農業創新創業驛站戰略品牌,由服務生產到服務產業轉變,注重一二三產統籌發展,提升服務“三農”的供給力、支撐力、引領力。
驛站按照“465”總體架構:即通過政府、高校、企業、農民“四方聯手”,以確定一個主導產業、拿出一筆專項經費、明確一個承接平臺、組建一支專家團隊、建設一個創新創業基地,培育一批農業人才的“六個一”模式,實現產業鏈、人才鏈、學科鏈、創新鏈、服務鏈的“五鏈合一”。兩年來,50個驛站建成面積8.6萬畝,涵蓋果蔬、食用菌、畜禽等10大類35個特色產業。100多項新科技、新成果在驛站得以轉化推廣,為產業扶貧注入新活力,科技貢獻率達到80%以上,帶動農戶7萬戶實現興業增收,其中建檔立卡戶占1/4。200余名青年教師、4000余名學生到驛站開展教學實習、畢業設計,累計培訓農民3800多人次?!氨6ㄌO果”“桃木疙瘩”“老香菇”等一批特色品牌走向全國。
太行山農業創新創業驛站走出了一條教育、科技助力產業扶貧新路子,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等先后指導工作并給與高度評價,河北省委省政府作為科教扶貧典型在全省推廣。山西、甘肅、新疆等地按照驛站模式,創建“蘋果大家小院”和“昆侖山創新驛站”。
三、以新農科建設為契機,標定科教扶貧新方向
面向未來,我校將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全力開創學??平谭鲐毠ぷ餍戮置?。一是扎實做好新農科建設,強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大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全力提升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支撐作用。二是進一步提高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全面加強與政府、院校、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合作,著力構建科教興農共同體,全力打造服務區域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新引擎。三是打造一批集聚先進生產要素的大平臺,農業現代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現代職業農民培育的大學校,農產品品牌培育的催化劑,持續為科教扶貧、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