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張恪忞 實習記者 符洪銚):“要推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0月15日,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巡視員晁桂明表示,把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資源優勢與貧困地區扶貧短板相結合,創新幫扶形式,統籌多方力量形成扶貧合力。目前,教育部直屬的75所高校已全部投入扶貧工作,44所綜合類和理工科為主的直屬高校承擔的44個定點扶貧縣已有20個縣實現脫貧摘帽。
教育扶貧肩負著“兩不愁三保障”保障義務教育、“五個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等重要任務。教育扶貧主要有教育行業扶貧、定點聯系滇西、定點扶貧等。其中,直屬高校定點扶貧是教育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脫貧攻堅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據介紹,各高校盡銳出戰,攻堅克難,逐步形成了具有“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貧路徑。一是聚焦教育扶貧,助推當地教育補短板。各高校通過加大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幫助定點扶貧縣改善教學設施設備,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建立助教支教團隊和實踐基地,助力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二是強化智力扶貧,開好脫貧攻堅藥方子。各高校通過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適應定點扶貧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等,扎實開展調查、論證、研究、推廣、培訓等工作,為當地黨委、政府提供咨詢服務、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三是開展健康扶貧,提升醫療水平惠民生。相關高校通過發揮醫學學科專業及附屬醫院作用,幫助定點扶貧縣改善醫療衛生設施和條件,提供醫務人員培養培訓、巡回醫療、遠程醫療等,提升當地醫療服務能力;四是促進科技扶貧,培育產業發展新業態。各高校通過發揮學科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和產業化,助推種養業、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發展升級,培育發展鄉村旅游、中草藥、民族文化用品、民族傳統技藝等特色產業,形成經濟發展新業態,助推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五是加強社會扶貧,催生經濟發展新動能。各高校充分發揮社會交流特別是校友作用,針對貧困縣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等開展專題研究,為當地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提供全方位支持。通過開展招商引資活動、提供信息服務、搭建電商平臺等方式,幫助定點扶貧縣拓展產品市場、樹立產品品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六是創新工作模式,集中組織特色扶貧活動。
下一步,高校定點扶貧將探索推進高校扶貧組團模式。開展地域群、組團式、聯盟化的高校合力攻堅,認真做好高校扶貧“高質量、全方位、立體化”后半程工作。其次要加大高校扶貧的人才和科技服務支撐。組織引導更多的高校專家人才關注扶貧事業、投身扶貧行業,加大高??萍汲晒?,健全高校社會動員機制。此外,促進高校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壓茬推進,組建成立教育扶貧和鄉村振興專家人才庫,提前謀劃2020年后扶貧工作、教育扶貧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振興鄉村教育和教育振興鄉村相關工作。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