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是終身教育的開端,幼有所育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11月28日,教育部在山東濟南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學前教育資源迅速擴大,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到2017年全國幼兒園共有25.5萬所,在園幼兒4600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到79.6%,比2012年提高15.1%?!叭雸@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學前教育仍是整個教育體系短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十分突出,學前教育還存在普惠性資源不足,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監管體系機制不健全,保教質量有待提高,部分民辦園過度逐利等突出問題,“入園難”“入園貴”仍然是困擾老百姓的煩心事之一。
為回應百姓期盼,《若干意見》從總體目標、優化布局結構、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健全經費投入長效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監管、提升保教質量、強化組織領導等九個方面,對進一步深化學前教育改革提出具體要求。
《若干意見》要求,逐步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到2020年全國原則上達到50%?!斑@是《若干意見》中最亮眼的一個重要指標”,呂玉剛指出,入園難主要體現在入公辦園難,因為公辦園質量有保障,收費也較低,所以大家都搶著上。入園貴主要反映在入民辦園貴,民辦園收費高。為此,教育部提出一個雙線提高的思路:一方面要提高公辦園的比例,另一個方面要提高普惠性民辦園的比例。尤其要把公辦園的比例提高?!斑@是我國學前教育堅持公益普惠辦園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實際行動,更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p>
《若干意見》還要求,將小區配套幼兒園辦成公辦園或是普惠性民辦園。就落實這一要求,呂玉剛表示,要做好配套幼兒園的規劃、土地出讓、建設、驗收、移交辦園等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工作,對存在的配套幼兒園緩建、縮建、停建、不建和建了不交等問題要進行治理。
針對學前教育“小學化”這一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姜瑾指出,一要做好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銜接。更多引導幼兒園根據孩子身心發展水平逐步為孩子進入小學打好基礎、做好科學準備。二要做好校內校外的同步治理。小學必須嚴格落實零起點教學,必須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進度進行,必須糾正現在非零起點教學的做法和傾向。三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轉變家長觀念。幼兒園要加強家園合作,努力和家長溝通交流,轉變家長觀念,消除家長顧慮,更多宣傳“小學化”的危害。
據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的長效機制。針對當前學前教育存在一些亟待治理規范的突出問題,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小區配套園治理、無證園治理、過度逐利行為治理以及幼兒園“小學化”治理等專項治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制定學前教育法,推進學前教育走上依法辦園、依法治教的軌道。(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周韻曦)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