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教授 李建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中國電子信息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是中國雷達、信息論、密碼學、電子對抗、微波天線等學科的發源地,信息與電子科學技術及計算機與智能科學技術兩個學科群入選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位列A+檔,并列全國第一,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位列A類,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教育部于今年4月印發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人工智能毫無疑問已成為國家戰略之重點,而高校則是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為落實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我校于2018年5月27日-28日聯合主辦了“2018國際人工智能院長論壇”,30余位IEEE Fellow及國際人工智能領域頂級專家,20余家中外人工智能行業領軍企業參與了論壇,為學術界、企業界帶來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的新思想和新思路。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近三十年的積淀。1990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個神經網絡研究中心,2017年11月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突出三條主線,形成了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新模式。
一、注重鏈式思維,構建“國際化+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
2004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獲批,開啟了我校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之路,確立起了“國際化+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本碩博一體化貫通的培養模式給了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全方位開發學生創新創業思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力、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將“創新創業”貫穿于學生成長全過程。2008年,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成為迄今為止全國人工智能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特色專業。
與此同時,我校一直注重拓展師生的國際視野,近五年中,有百余名智能學科的本碩博生出國交流學習,智能學科教學團隊90%以上教師有國外留學或訪學經歷。
二、拓展載體建設,厚植產學研協同化人才培養基礎
《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了“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要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同樣始終堅持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理念。產學合作離不開載體、更離不開平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先后建立起3個國家級平臺、9個省部級科研和教學平臺以及6個省部級創新團隊。還與惠普、華為等企業合作建立了9個創新實驗室,依托平臺,從應用項目開發、應用性學術競賽、創新項目研究三個方面引導和培養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具有實際應用意義的項目開發當中去—實現“練中學”,讓學生通過學術競賽快速提升科研能力、加強學術交流—實現“賽中學”,讓學生主持創新項目研究、充分挖掘自己的創新能力—實現“研中學”。
三、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專業化科技創新團隊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師資隊伍由IEEE Fellow、全國模范教師、教育部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焦李成教授帶領,隊伍中有多位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長江學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等的獲得者與入選者。這支隊伍將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讓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在人才培養的同時還取得了一批科技創新的重要成果。近五年,在人工智能領域獲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9項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及教學成果一等獎。成功研制了我國首套類腦SAR系統、首套基于面陣CCD的光譜視頻成像系統、首個人臉畫像識別系統等重大應用平臺。
總之,根據國家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全面實現教學2.0,并向教學3.0邁進”的部署,以及《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戰略布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將依托電子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的學科優勢,進一步確立“智能感知用”的專業特色,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多學科交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完全融合、科技前沿與教學完全融合,培養適于“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人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