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浙江6月9日訊(記者 王曉霞 實習記者 吳雨航)6月8日上午,教育奮進之筆“1+1”第四場新聞發布會于浙江大學玉泉校區召開。本次發布會重點解讀了《高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并介紹工作開展最新情況。
提出“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做出總體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教育部于近期印發了《高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高校處于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機遇,《行動計劃》旨在引導高校主動深化改革、加大探索力度,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梢哉f,《行動計劃》是一份匯集各類政策措施,引導、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國家需求等能力的指導性文件。
據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介紹,根據《行動計劃》,高校人工智能發展將分“三步走”: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萍紕撔麦w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有效支撐我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智能社會建設;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高校優勢需進一步開發”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云鶴說:“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高校具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學科種類豐富集中,適應人工智能領域交叉學科研究的特點,可以統籌起來進行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第二是可以將創新和創業結合起來,能夠有效的將學校的創新人才培育成創業人才,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钡嗽弃Q院士也表示:“當前,高校的優勢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還需要進一步開發?!?/p>
具體如何推動高校人才培養,雷朝滋司長表示:“一是加強組織實施,切實把政策落實到位。二是優化資源配置。適當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標,并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國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領域優秀人才的傾斜力度。三是加大引導培育。通過教育部科學事業費,加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的培育。四是加強宣傳推廣,做好輿論引導?!?/p>
潘云鶴院士也表示:“要把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放在基礎地位,把人工智能綜合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從而把我國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p>
高校分享人工智能創新之路
據了解,《計劃行動》實施后取得了一些積極的進展: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能領域設置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2018年認定的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布局建設了57個人工智能類項目?!?/p>
發布會上,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也簡要分享了學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計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介紹,浙江大學是國內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是國家一流建設學科,均被評為A+學科。
他表示,下一階段將結合“雙一流”建設任務,引領交叉會聚趨勢,推動神經系統科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等人工智能關鍵領域的互動融合。聚焦機器學習算法、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混合增強智能、人機協同智能等重大科學前沿問題。打通創新發展鏈條,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應用轉化。
“高校要敢啃硬骨頭,坐熱人工智能的‘冷板凳’”在提到高校人工智能研究時清華大學院長尤政說道,同時他還表示,“清華大學將軍事智能高端實驗室的建設作為服務人工智能強國戰略的核心抓手,加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手都要抓的理念,”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將依托電子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的學科優勢,進一步確立“智能感知用”的專業特色,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多學科交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完全融合、科技前沿與教學完全融合,培養適于“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人才?!蔽靼搽娮涌萍即髮W李建東說道。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