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教委
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是一項系統工程,北京市海淀區在專項治理中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是做好治理工作的前提
海淀區培訓機構體量大,辦學主體多元,影響力大,關注度高。截至2017年底,經區教委審批的民辦教育培訓學校421家,經區工商分局審批的教育培訓和教育咨詢類機構達38788家。
2018年教育部等四部委發文后,我區迅速成立專項治理行動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分管教育工作的區領導任副組長,成員單位涵蓋14個職能部門及全部29個街鎮,建立了會商和信息報送機制,確立了“全區統籌,依法治理,部門聯動,分類推進,循序漸進,標本兼治”的原則。
二、完善的制度設計是開展治理工作的堅實基礎
2016年,我區成立教育環境綜合治理中心,成立至今共立案14起,執法檢查300余次,監管力度明顯加強。同時設立社會教育研究所,為治理提供決策參考。2017年,制定了網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加大年檢工作力度,建立了警示機制、行政許可和處罰信息公示制度。2018年,建立了民辦教育專業管理的編外團隊,為治理工作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三、標本兼治,多措并舉,是取得治理實效的關鍵
根據北京市的要求,海淀標本兼治,具體包括“全摸排、立整改;樹規矩、嚴治理;斬鏈條、重師德;提質量、優引導;控數量、強管理”等5大行動和13項具體工作措施。
一是加強校外培訓機構的管控。推進非公黨建,做到民辦培訓機構黨組織全覆蓋,有效加強管理。同時啟動培訓行業的標準化建設,探索實現培訓機構辦學資質二維碼實時查詢;開展培訓機構督導評價、財務審計試點;推進培訓機構星級評估,建立“黑白名單”制度,構建信用體系;制作“合理選擇民辦機構”宣傳片;組織培訓機構公開承諾依法辦學,加大執法檢查和立案查處力度,建立數據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管控力度。
二是進一步完善教學規范管理。制定了《中小學課堂教學指導意見》、《中小學教研工作指導意見》,指導學校嚴格按照課標實施教學,嚴控學校趕進度、超難度、突擊教學。
加強招生導向作用,我區11所市級示范校在學校網站上,就規范招生向社會發布鄭重聲明,同時還將民辦中小學招生納入統一管理。
注重發揮教科研部門的專業引領作用,委托教師進修學校著手制定了《中小學學業水平指導意見》,正在研制《考試評價工作指導意見》和《教學進度指導意見》,就“超標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問題明確標準,以便培訓機構對標自查、整改。
三是完善課后三點半管理,建立3:30-5:30課后全覆蓋服務體系。優化學?!?30工程”,引導學校和教師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把在校外培訓機構上課的孩子吸引回流到學校,切實做到減負提質增效。同時組織開展正面宣傳,通過家委會、家校聯盟、家庭教育大講堂等方式,引導家長理性選擇校外培訓機構。
四是加強科學研究和實踐探索,建立培訓機構監管長效機制。5月23日,我區與中國教育學會簽訂協議,在海淀設立“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管理實驗區”,逐步完善校外培訓行業管理機制,構建海淀區培訓機構綜合治理體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