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教育局
按照教育部的決策部署,在省教育廳的具體指導下,我市態度堅決,周密部署,創新思路,多措并舉,有效治理校外培訓機構亂象,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高度重視,明確實施方案和工作步驟。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各部門協調聯動,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公布治理時間表、舉報電話及郵箱、路線圖、任務書和責任人,按照“全面排查摸底——集中力量整治——建立長效機制”三個階段分步施策,計劃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專項治理工作。
二、從細從實,切實摸清全市校外培訓機構底數。壓實各區政府和街道(鎮)的屬地主體責任,發揮社區網格化管理作用,開展拉網式排查, “一家一冊”建立臺賬,統一錄入市排查工作信息化管理平臺。同時,以班為單位,對全市中小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目前,全市已完成摸排校外培訓機構6000余所,排查中小學校1200多所,統計參加校外學科類培訓學生近26萬人。
三、迅速行動,有效遏制亂象蔓延。我市將辦學場地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無證無照辦學、群眾投訴強烈的校外培訓機構,作為專項治理的第一目標。4月18日,在培訓機構比較集中的5個中心城區采取突擊檢查的方式,打響校外培訓機構整治第一槍,對91所校外培訓機構認真排查和嚴格執法,其中限期整改51所,責令停業整改31所。4月23日,排查整治行動由中心城區拓展到外圍,周邊6個區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門聯合行動,檢查校外培訓機構192所,其中限期整改129所,責令停業整改30所。5月4日,組織11個區再次開展聯合行動,對群眾投訴比較集中、反映比較強烈的44所機構進行查處,限期整改30所,責令停業整改14所。開展專項治理行動以來,群眾反應熱烈、積極擁護。
四、綜合施策,推進培訓市場健康發展。
一是堅持疏堵結合,分類分步治理。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無證無照的、群眾投訴強烈的,堅決依法查處,責令其停業整改;對存在問題但能整改的,立即發出整改通知書,限期1-3個月內完成整改;對不按期完成整改的,采用聯合執法的方式,責令其停業整改或不得再舉辦面向中小學生的培訓。公布《廣州市校外培訓機構申請辦理辦學許可證操作指引》,引導培訓機構積極辦理辦學許可證,各區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加快辦證速度。積極鼓勵支持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特長、發展素質教育、培訓行為規范、手續完備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
二是堅持內外結合,推動標本兼治。市教育局集體約談30所知名民辦中學校長,各區教育局派專人現場督導民辦學校招生工作,嚴查違規行為。全面推行課后校內托管,減少家長對校外培訓的被動需求。目前全市午休托管服務學生51.3萬人,課后托管服務學生35萬人。
三是堅持典型示范,推動行業自律。約談廣州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要求其正視問題,率先整改,樹立標桿。舉行 “兩公約一承諾”(《廣州市校外培訓機構自律公約》《廣州市民辦學校自律公約》《師德承諾書》)簽署活動,在全市形成了自律自強、依法辦學、規范發展的浩大聲勢。
四是堅持正面引導,加強輿論宣傳。主動邀請媒體參與報道集中治理或檢查行動,綜合運用APP、微信等發揮矩陣效應,提升傳播效率。治理行動社會關注度極高,許多家長、老師都自發在朋友圈里轉發相關報道。與此同時,組織教育界知名專家學者舉辦論壇,引導學生家長理性對待校外培訓,切實減輕孩子的課外負擔。
下一步,我市堅持抓經常、經常抓,按照“規范一批、整改一批、取締一批”的要求,穩妥推進治理工作:一是完善校外培訓市場準入制度,全面落實校外培訓機構前置審批,把好校外培訓市場的入口關。二是完善對校外培訓的監管機制,探索成立教育行政執法專門隊伍,將“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的范圍,落實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年檢等監管制度,促進校外培訓機構依法、規范經營。三是加強校外培訓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構建校外培訓機構管理信息平臺,充分應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推進信息公開,鼓勵社會、學生及其家長參與監管評價,建立黑白名單制度,實施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引導校外培訓機構在提高教學質量、履行社會責任上下功夫。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