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決定由廈門大學承辦第四屆大賽,體現了教育部、福建省和大賽組委會對廈門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充分肯定和重大活動組織能力的高度信任。
廈門大學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傾資創辦。校主陳嘉庚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創業家,廈門大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艱苦創業的奮斗史。長期以來,廈門大學弘揚勇于創新的優良傳統,發揮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獨特優勢,始終堅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不斷健全政策催動、地域聯動、興趣帶動、資源推動 “四輪驅動”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激發廣大師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在前三屆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2015年,李克強總理蒞校視察時充分肯定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和創新創業教育成效。2017年,學校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
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了新的部署。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辦好第四屆大賽,對于加速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寫好高等教育改革的“奮進之筆”,拿出創新人才培養的“得意之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廈門大學高度重視大賽籌備工作,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在教育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一、堅持以一流標準推動高水平辦賽
學校成立由校黨委書記、校長擔任雙組長的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設立16個專項工作組,啟動招募3000名志愿者,匯聚全校合力辦一流賽事。
一是高起點謀劃。在教育部的領導下,學校學習借鑒前三屆大賽的寶貴成功經驗,在高起點上謀劃今年的賽事籌備工作,參與完成了大賽“1+5”總體活動方案的設計,并對各項活動的具體方案進行細化,深挖活動內涵,作好“海洋”文章,擴大國際影響,努力辦出特色,實現新的突破。
二是高標準要求。今年的辦賽目標是打造一屆“驚艷非凡的全球雙創盛會”。學校在籌備工作中繼續堅持在去年成功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配套活動中形成的“金磚標準”,把一流的理念和要求貫穿辦賽的各個環節。
三是高效率推進。大賽總體方案確定后,學校精心籌劃、主動推進,細化分工、責任到人,全面啟動賽事組織、活動宣傳、場館改造、系統開發、會務接待、環境提升、安全保衛等籌備工作,學校主要領導多次向部、省領導匯報工作進展。近期,學校全力籌辦全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啟動儀式,在龍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明天的啟動儀式一定能夠取得圓滿成功,為今年的大賽工作起好步、開好頭。
二、不斷以創新舉措放大賽事平臺效應
當前,“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已日益成為一個匯聚創新要素的廣闊平臺。今年,我們將以“互聯網+”思維推動工作創新,使大賽的“平臺效應”進一步彰顯。
一是在項目落地上下功夫。創新要驅動發展,關鍵是建立起順暢的轉化機制,拉長創新鏈,對接產業鏈。廈門大學正在積極籌建“海絲創谷”,吸引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員和國內的優質“雙創”項目。學校將搭建起大賽和“海絲創谷”之間的橋梁,推動更多的大賽優秀項目落地發展。9月份,還將在2018年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設立優秀項目專區,促進大賽優秀項目的市場推廣。
二是在深化交流上下功夫。大賽不僅是廣大青年學生展示雙創風采的大舞臺,還是 “雙創人”之間深入互動交流的大平臺??倹Q賽期間,將在學校環芙蓉湖區域開展“大學生創客秀”活動,將投資洽談會、創新創業成果展、團隊展示等活動融入其中,為參會人員展示成果、充分交流創造良好條件。屆時,廈大還將發起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校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三是在資源共享上下功夫。共享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我們希望借助大賽這個平臺,促進不同機構之間優質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打通共享,為懷有創新創業夢想的青年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廈門大學將逐步開放一批創新創業慕課,從全國遴選優秀學員開設創業先鋒營。開放大學科技園,向優秀創業群體提供創業孵化、創業培訓等多元化的服務,幫助他們在更高的起點上創新創業。
四是在廣泛發動上下功夫。本屆大賽將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爭取更多資源支持,不斷提升全球影響力。國內參賽團隊和項目數將進一步增加,在參賽的國外高校層次、學生人數、項目質量方面將實現新的突破。組委會已經啟動大賽主題曲和吉祥物的征集,接下來還將開展“我的創新創業故事”微視頻征集等活動,通過全方位、多元化宣傳為大賽營造良好氛圍。目前,大賽已經得到了中國建設銀行等協辦單位的大力支持,并和多家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
廈門大學在近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訓精神,對至善至美的執著追求已經成為學校的鮮明品格。相信在教育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兄弟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本屆大賽一定能夠驚艷出彩,為推動新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