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養人的重要陣地,是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也是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陣地。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問題為導向,強化組織領導,創新方式方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意識形態建設,努力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強化思想引領
高校培養出什么樣的人,中國就有什么樣的未來。歷屆浙江省委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省委主要領導一任接著一任親自抓。2005年起,在習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省委建立了省領導聯系高校和定期為高校師生作形勢政策報告制度。11年來,省委、省政府領導深入高校開展調查研究,為大學生作形勢政策報告250多場次。
抓方向,明責任。省委提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須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引導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省領導帶頭通過上講臺對話、進課堂聽課、入公寓交流,掌握信息,查找問題,面對面開展工作。同時,我省還出臺高校黨委宣傳部長由黨委委員兼任制度,實現了省屬高校全覆蓋。各高校黨委強化責任,狠抓落實,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抓細節,重養成。大學生寢室文明程度體現了大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思想境界。2012年,省委主要領導針對一些學生公寓存在的臟亂差現象,提出從抓好學生公寓文明環境做起,全面加強大學生教育引導和管理服務工作。4年間,全省高校累計投入10多億元改善學生公寓環境,改造公寓800多棟、寢室8.8萬多間,建設公寓學生活動中心、公寓黨團活動室、心理咨詢室等服務設施14.5萬平方米;2300多名輔導員進駐學生公寓,4.6萬多名干部教師聯系學生寢室,文明寢室建設蔚然成風。
抓短板,促改革。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聯系實際不夠、吸引力不強等問題,省委將高校思政課改革列入2014年度22項重點突破改革項目,制定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實施方案,推出以改進課堂教學、推進實踐育人機制建設為重點的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雙十”舉措。
除此之外,為強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我省在17所高校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每年舉辦針對思政課骨干教師的系列專題培訓班,重點研討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同時設立思政專項課題,研究闡釋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通過一系列改革,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滿意度明顯提升,從2013年的68.77%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82.6%。
強化使命擔當,守好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省委還明確提出,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牢牢守住這塊陣地,做到“寸土不能失,瓦片不能丟,絲毫不能讓”。目前,我省在高校建立了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意識形態工作述職制度,落實主體責任。
著眼實際實效,創新方式方法
歷時4天,人均步行9萬余步,今年暑假,溫州醫科大學志愿服務隊的52名同學在大陳島“醫療墾荒”——他們組建醫療服務團,開設“健康醫學堂”和“流動醫院”,分發上萬元的藥品物資,授教康復急救技能1200余人次,并為近300名島民提供了大型義診。走訪墾荒者的經歷,讓同學們覺得,這樣刻骨銘心的“雙百雙進”實踐活動也讓自己接受了“精神墾荒”。
“雙百雙進”工程是我省著眼實效、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典型。浙江是改革開放前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生動實踐,本身就是一部最鮮活的教材。從2011年起,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聯合地方部門力量,探索實施了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政工作新舉措。
建設德育輔助教材體系。我省編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實踐》《浙江精神與浙江發展》等地方德育教材,將中央精神和省委戰略部署寫進教材,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浙江的實踐教育引導學生,初步形成了根植浙江大地、立足浙江實踐、具有浙江特色的德育輔助教材體系。
創新實踐育人工作機制。我省實施“百校聯百鎮”“雙百雙進”工程,遴選100個鄉鎮(街道、社區)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定點實踐基地,開展校地合作育人。百所高校結對100個縣(市、區),引導百萬大學生大力推進社會實踐,走進基層、走進群眾,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建立以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廳局級干部為主的特聘導師師資庫,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開展文化校園創建活動。我省把弘揚先進文化、傳承大學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傳承校訓、傳唱校歌、創建校園文化標志符號等渠道,實現校園文化元素可及性。為適應師生生活訴求,建設一批集黨團活動、學術交流、學業指導、心理輔導、社團文化等為一體的師生交流活動室,讓校園文化“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目前,文化校園建設在12家試點高校的基礎上,正向全省高校全面鋪開。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