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前,清華園里的一項展覽,引得人們駐足稱贊。描繪長征的壁畫、記錄遵義會議場景的瓷瓶、精美的《雞毛信》連環畫應有盡有,原來,這是清華美院學生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上創作的作品,“因材施教”正是清華大學思政課的關鍵詞。當前,在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不少高校積極推動思政課教學創新: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堅持給學生上第一堂思政課;在東北師范大學,“四維并進、集成創新”等一批特色教學法取得良好效果……(選自《人民日報》)
比之以往刻板說教、灌輸、照本宣科,清華園里的思政工作顯得“春風化雨細無聲”,這些長征壁畫、記錄遵義會議場景的瓷瓶、精美的《雞毛信》連環畫紅色文化,出自一位位“天之驕子”之手。由此可見,創新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是當下高校思政工作接地氣、入腦入心的必由之路。
創新高校思政工作,要以人為本。高校需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理念水平高的師資隊伍,要敢于在思政教育上出新招,與時俱進地把政治理論課接地氣,適應時代的變化,吸引青年學生的興趣,要看到對象是鮮活的高校學子,他們有活力、朝氣、對未來充滿好奇和夢想,喜歡接受新生事物,如果思政工作形式與內容,還停留在上世紀,那么,如何能夠贏得這些青少年的認同呢,以人為本創新高校教育,就是要“看對象”,青年學子喜歡“說網話、辦網事、過網日”,高校思政工作完全可以順應其潮流,開辟思政教育新天地。
創新高校思政工作,要“喜新厭舊”。舊的講授方式,不是不好,而是由于時代變了、語境變了,其慢慢不適應當代人學習知識的節奏。要敢于創新理論課的講授形式,變過去的說教、考試為更新的講理、競賽,變以前的死記硬背為當下興趣愛好,從被動到互動,把課上好上活,這就需要高校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念功底,還要有更新穎的講授方法,既要注重理論學習,也要注重當下實踐教學,從而入腦入心。三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研究,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提供研究、實踐和學習平臺,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創新高校思政工作,要“堅定自信”。 創新高校思政工作,一定要有文化自信,要看到一個國家選擇怎樣的道路、理念、制度,不是無土之木,而是源于其濃厚的文化土壤。要敢于把思政工作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培育出優秀的校園文化,以塑造人的思想品格、提升人的人文修養、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改革創新,能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種活動中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力量,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李瑞強)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