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6時30分,上海大學J教學樓,可容納近150人的大教室座無虛席——今年冬季學期全新推出的《創業人生》通識選修課第一講,又一次迎來了“開門紅”。
上大的《創業人生》課程和該校2014年首次推出的《大國方略》課程、2015年的《創業中國》課程一樣,都是突破高校傳統思政課范疇的全新思政課。這三門思政課,都須接受學生“用腳投票”的考驗——看看多少本科生會自愿選修??上驳氖?,上大收獲了驕人的答案:七個學期過去了,開一門,火一門。
思政課創新之風,已蔓延到更多大學校園:復旦有《治國理政》、上海交大有《讀懂中國》、同濟有《中國道路》、華東政法大學有《法治中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有《智造中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有《人文中國》……一批“中國系列”課程應運而生,代表著上海實施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全新探索:構建思政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
“課程思政”是對傳統思政課的強化和延展
不能解答學生心頭疑惑的思政課,不是理想的思政課。一位大學教授的觀察很有代表性:“有些老師剛開始講,學生的頭就低下去了。老師拋出一點理論問題或提出一些概念,學生就開始在手機上查百度?!?/p>
思政課能否首先讓學生“把頭抬起來”?上海大學的《大國方略》就給沉悶的思政課堂帶來了新空氣。這門課的一大創新之舉是,授課采取“項鏈模式”,不是由專職思政教師從頭講到尾,而是由各學科的老師聯袂講學。
在高校,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島化”困境,老師們時有討論。主流意見認為,這跟高校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存在著“兩張皮”現象有關,其根本原因是“全課程、全員育人”的理念沒有完全樹立起來。
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鳴歧教授說,很多專業課老師認為,自己的本職工作是講解知識———只管知識傳授,不管價值引領。
而外語院校還有一點特殊:學生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處于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很多學生會不自覺地對語言對象國的文化更感興趣?!巴鈬虑橹赖貌簧?,反過頭來,對中國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卻了解不多?!?/p>
融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構建“大思政”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抓住高?!坝恕钡谋举|要求,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海開始探索在高校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這就是上海正在邊研究、邊探索試點的“課程思政”改革。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介紹,目前的高校課程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傳統的思政課,一類是綜合素養課(包括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還有一類是專業課程(包括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和自然科學課程)。所謂的“課程思政”,并不是在第一類思政課外再增開一門思政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要同時充分發揮這三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巴ㄟ^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倡導所有老師都擔負起育人的職責,切實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標簽化取向?!?/p>
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形成“大思政”格局的過程,也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輔相成的過程。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包括4門必修課和1門形勢政策課(簡稱“4+1”),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核心課程——這類課程承擔著顯性的思政教育的功能。而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則具有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上海的改革目標是,既要強化顯性的思政教育功能,又要細化隱性的思政教育功能?!帮@性教育一直是中國的大學在育人方面的優勢,是我們的特色,必須堅持和強化,發揮更大作用。我們在隱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還有提升的空間。觀察國外高??梢园l現,他們也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很大一部分工作是通過專業課教學、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的?!备叩乱阏f。
“中國系列”品牌課程展現教改初步成效
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伴隨著“課程思政”改革的推進,上海的高校出現了可喜的思政教育新樣貌。
上大《大國方略》之后,滬上多所高校推出了一批緊扣時代發展的“中國系列”品牌課程。眼下,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工匠中國》、上海政法學院的《大國安全》、上海海事大學的《走向深藍》、華東理工大學的《綠色中國》等課程都將逐步推出。
在專業課程改革上,一些高校也開啟了“破墻”的試點,探索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實現價值觀的引領。據悉,上海目前已在15所本科高校開設50余門試點課程,形成了從編制課程教學指南到開展課程試點,再到教學反饋評價成熟的探索機制,專業課程發揮育人功能正逐步蔚然成風。(本報首席記者 樊麗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