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提倡終身學習、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當下,社區教育作為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的產物,承擔起了提升整體國民素質的重任,也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最理想的途徑之一。在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到來之際,本報推出“社區教育”特刊,展現浙江省社區教育在倡導全民閱讀、推動全民學習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社區教育:家門口的“暖心工程”
在蒼南縣靈溪鎮,有一萬本圖書在進行著文明漂流;每年的社區教育節是海寧市袁花鎮居民狂歡的日子,少兒跆拳道表演、老年絲竹演奏、拉丁舞表演、親子烘焙、絲網花制作……各種活動精彩紛呈;每當遭遇惡劣天氣,船舶被迫??堪哆呏畷r,舟山普陀區蝦峙鎮的海員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一頭扎進“船頭圖書館”享受美妙的閱讀時光……在浙江省,社區氛圍悄然發生著改變,閑庭散步間隨處可見一派其樂融融的學習場景。
浙江省社區教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從最初以青少年德育為主要內容,到不斷豐富內容形式、引入民間力量參與社區教育、健全制度體系,發展30余年來,浙江省社區教育逐漸從自發走向自覺,從無序步入有序,并打出一張又一張有浙江特色的金名片。
立足一個“需”字
社區教育的主體是居民,要讓社區教育蓬勃發展,自然就要想辦法激發居民的活力?;诖?,“按需培訓”成了浙江省社區教育的用心所在。
寧波江東將社區教育的學習人群分為“社區人”和“單位人”,根據不同人群對繼續學習的不同需求設置相應的課程。其中,“社區人”包括社區老年人、社區全職太太、社區青少年。社區老年人退休在家,有大量閑暇時間,需要通過學習應對老年孤獨;社區全職太太有較多的休閑時間,需要通過學習更多地了解社會;社區青少年有一定的假期時間,需要通過社區學習培養更健全的人格?!皢挝蝗恕敝饕冈诼毴藛T。他們對學習的需求,不僅表現在專業能力的提升上,也表現在人際交往、休閑娛樂等方方面面。摸清他們的需求后,為其“訂制”了大學精品課程、人文講壇、商務禮儀、職業素養培訓等數字化課程。
“市場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居民什么時候需要就什么時候培訓?!睅е@樣的思考,嵊州市黃澤鎮社區教育中心架起了居民就業和企業用工之間的“綠色橋梁”。仿古木雕是黃澤鎮的支柱產業,但近年來出現的“技工荒”一直制約著當地企業的發展。為此,黃澤鎮社區教育中心把木雕培訓班辦到村里、辦到職介所,通過“校企合作、隨到隨學、邊培訓邊就業”的方式,吸引城鄉居民免費參加培訓。不到一年時間,學校就為木雕企業輸送了100余名結業學員。
“只有親近居民,才能找到合適的載體去滿足居民的需求?!痹诤贾菔袨I江區社區學院院長趙國祥看來,傳統自上而下的社區教育方式并不能滿足居民真正的需求,只有扎根社區,才能為居民提供“接地氣”的服務?!盀I江區社區教育聯絡員”就是在這樣的摸索中應運而生。這些聯絡員通過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了解居民的現實需求,并據此因地制宜地確定教學內容。為了提升聯絡員組織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的能力,社區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專題培訓,培訓內容涉及社會治理、社區文化、現代營銷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彰顯一個“樂”字
在嵊州市黃澤鎮文化活動中心,每個月都會有一場文藝演出。因演出時間固定在每月3號,活動中心也被村民稱為“3號劇場”。所有演出節目均由村民自行組織編排,活動中心成了當地村民聯絡感情、交流技藝的聚集地。悠揚的演奏聲、嘹亮的歌聲、歡聲笑語聲常引得村民們駐足欣賞……無論是表演者還是欣賞者,他們都在過程中傳遞著一份學習的快樂。
“社區教育要為人的幸福助力”,這是浙江省各社區所倡導的活動理念。如果說參加社區教育活動是緣于一種學習需求,那么在學習中感受快樂、體驗成長則是終身學習的不竭燃料。為了彰顯這個“樂”字,浙江省社區教育不斷創新教育載體和學習形式。
杭州市西子社區學院深諳,開辦大學堂的終極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市民學會一項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享受品質生活帶來的樂趣。于是,教師們除了在教室內授課,還把課堂搬到社會、搬到大自然、搬到生活中。國畫班學員在教師的帶領下去和家園、東穆塢茶山、西溪濕地寫生,觀察花鳥魚蟲、草木山石;攝影班學員跟隨教師去西溪路、半山、安徽黃山采風,用相機記錄他們眼中的美好與感動;書法班學員和教師一起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舉辦的各類書法作品展,剖析作品優劣,開拓眼界、取長補短……
登錄江東市民學習“云課堂”平臺,學習者可以便捷地獲取優質的課程資源,即時跟蹤自己的學習動態;可以發表“說說”,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可以在論壇中發起對某個熱點話題的討論;可以隨時上傳自己的學習作品……借助這樣一個學習社交一體化平臺,讓學習者在學習中交往、在交往中學習,體現“快樂學習”的宗旨。
追求一個“質”字
不同于義務教育擁有強大的政府支撐、豐富的優質資源、完善的格局體系,社區教育的管理體制還相對年幼。如何有效整合地方政府、學校、社區、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多方資源?如何提升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浙江省社區教育為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培育了“10分鐘學習圈”“終身教育券”“四點鐘學?!薄捌髽I車間化學?!薄凹议T口大學”“市民學分銀行”等一批社區教育品牌。
杭州市下城區為加強社區教育人才資源的整合,啟動了“50300人才智庫”工程,包括組建“50位社區教育專家”、培育“100名社區教育專職工作者”、建立“100支社區教育特色志愿者隊伍”、培養“100位社區教育名優教師”。與此同時,下城區社區教育委員會還與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文史館等40多家社會機構簽訂資源共建共享協議,這些機構將定期提供師資、場地、課程等資源。
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建起了“菱湖志愿銀行”,把提供服務與享受各類優惠措施結合起來,將“菱之花”志愿服務積分卡和服務對象的質量評價結果結合起來,通過志愿服務輸入、菱湖鎮助殘扶弱志愿者協會中端運營、優惠措施輸出的激勵模式,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并使志愿服務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為了構建一個覆蓋全區、人人參與、處處能學的“10分鐘學習圈”,杭州市蕭山區以蕭山社區學院為龍頭,鎮街社區教育中心為骨干,行政村(社區)市民學校為基礎,建起三級社區教育網絡,作為蕭山全民終身學習的主干;整合中小學教育資源,廣納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資源,作為蕭山全民終身學習的支撐;搭建蕭山市民數字化學習平臺,作為蕭山全民終身學習的信息平臺……確保當地居民步行10分鐘到達社區市民學校,車行10分鐘到達鎮街社區教育中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