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建華、副校長李偉一行經過一天的奔波再次來到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善洲林場,向楊善洲同志墓敬獻了花籃。這一天,西安交大滇西定點幫扶施甸縣的扶貧工作正式啟動,善洲林場成為西安交通大學來施甸參加扶貧工作的干部、學生的教育基地。
在此前的兩天,西安交大分別與施甸縣和保山市簽署了合作及幫扶協議,確定了教育及人才培養合作、科技合作、扶貧掛鉤幫扶合作、文化藝術交流合作、重大課題合作及項目建設與招商引資合作六大領域的內容。與此同時,學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分別向云南保山市施甸縣和德宏州隴川縣派出了兩名掛職干部,建立??h聯席會議制度。西安交大滇西定點扶貧工作全面展開。
自2013年3月起,西安交大積極落實《教育部關于做好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的意見》,赴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實地調研考察,召開黨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并通過了《西安交通大學定點聯系滇西邊境山區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將定點扶貧施甸作為學校的重大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學校黨委明確指出,全校上下必須高度重視,形成合力,扎實推進,力求實效。學校每年安排100萬元用于滇西定點縣扶貧工作,通過教育扶貧、人才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信息扶貧和專業扶貧,為云南省施甸縣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智力幫扶 “以人為本”
學校從一開始就確定了突出高校特色、以智力扶貧為主的工作方針。2013年6月13日,來自施甸縣教育局的干部,中小學、職業中學的校長、年級組長、學科組長,幼兒園園長等一行32人來到西安交大校園,進行為期一周的考察學習和聽課培訓,基礎教育培訓計劃正式啟動。此后,針對各級干部和各類人員的教育培訓陸續展開。
6月22日,由中組部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西安交通大學基地承擔的“云南省施甸縣領導干部城鎮化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專題研修班一期”正式開班。來自施甸縣的43名干部接受了為期9天的培訓學習。課程內容涵蓋了城市化發展趨勢和小城鎮建設、縣域經濟建設項目策劃、包裝與申報、歷史文化追思、空間集聚機制與城市發展的信息動力學、突發事件中的媒體應對與領導干部的新聞傳播素養、領導干部群眾路線教育實地教學等等。
7月1-7日“云南保山市領導干部管理創新與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提升專題研修班一期”培訓45名學員結業;7月24-31日“云南德宏州隴川縣領導干部城鎮化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專題研修班一期”培訓39名學員結業。
西安交大黨委書記王建華表示,西安交大高度重視并扎實推進扶貧工作,將其作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希望通過培訓,能夠對施甸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完善民生保障等工作有所幫助,能夠在提升領導干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快施甸的建設和發展方面有所幫助。
急當地群眾所需 醫療幫扶任重道遠
在“請進來”的同時,西安交大還積極把幫扶對象最急需的人才和技術“送過去”。
6月28日,由西安交大醫學部第一附屬醫院組成的醫療隊,赴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為近200名基層醫務人員進行了醫學臨床“三基三嚴”專業培訓,手把手開展內、外科業務幫扶帶教,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基層醫務工作者的高度評價和贊譽。
西安交大三所附屬醫院有著優良的扶貧工作業績和傳統,此次依然是學校滇西定點扶貧的中堅力量。7月19日,西安交大再次組織醫學部第二附屬醫院14人的專家管理團隊赴保山市及施甸縣,先后對保山市人民醫院、施甸縣中醫院、施甸縣婦幼保健院、姚關鎮醫院進行了學科對接和醫術指導,重點對施甸縣人民醫院等級評審進行了模擬測評,同時要求縣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德宏州隴川縣衛生局、隴川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的相關骨干人員以觀察員的身份全程跟蹤檢查全過程并做詳盡的反饋建議。專家團還對全縣200余名青年醫師做了“感受責任 崇尚生命——成就一名合格醫師”專題培訓。
學校明確提出了重點對保山市人民醫院和施甸縣、鎮兩級醫院的婦產科、新生兒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骨傷康復科、急診科、重癥醫學科等臨床專業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醫院管理的幫扶計劃,對當地醫師和護理人員來陜的長期培訓計劃也已開始實施,西安交大附屬醫院成為施甸縣醫療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定點掛鉤 貼近群眾生產生活
在與施甸縣簽署的幫扶協議中規定,學校還定點掛鉤幫扶姚關鎮雷打樹村、施甸一中和姚關鎮中心小學。
8月6日,西安交大上海研究院院長雷厲一行再次下到雷打樹村,考察生豬養殖和火腿加工情況。這已經是近半年來西安交大干部、專家第六次到雷打樹村調研和工作。之前,西安交大人居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的專家教授曾多次就安全飲水、蓄水和節水問題在村里實地考察,并制定了引進新型分離技術——膜技術進行水處理、增加現有水窖的數量、試點屋面集水工程、對原有的引水管道進行更換的方案。
8月,西安交大一期投入60余萬元幫扶援建云南施甸中小學校園網絡項目啟動。援建工作由西安交大網絡中心承擔,順利建成并開通了施甸一中有線無線一體化校園網絡,新建了一個計算機教學機房和兩個多媒體教室,搭建了施甸一中主頁服務器;為姚關鎮中心小學建設了一個計算機教學機房;為相關技術人員提供了初步的網絡技術培訓。新建成的校園網絡和多媒體教室等為施甸縣部分中小學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的“三通兩平臺”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縣域經濟發展和規劃同樣也是掛鉤幫扶的重點內容。西安交大人居學院專家教授經過實地考察,向施甸縣縣委和政府提交了城鄉規劃及旅游開發幫扶項目的建議,與當地政府共同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壩區溫泉旅游資源開發”、“野鴨湖-清平洞景區、長官司景區、摩蒼寺景區”、“善洲林場定向運動高原訓練基地建設”等項目的規劃和實施。
扶貧的戰場 育人的天地
7月20日,西安交大“尋找我的中國夢”赴云南施甸幫扶實踐活動正式啟動。來自生命學院和仲英書院的21名師生分別在施甸縣一中、三中開展公益支教活動。授課范圍涉及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門功課,主要授課對象是初三和高三畢業生。同時,實踐團成員還與當地學生進行座談交流,調研分析在學習中的主要問題,并激勵同學們克服困難、刻苦學習、力爭成才。
博士生協會則從助力施甸縣域發展出發,圍繞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狀況進行了詳細調研。團隊參加了與縣直部門相關領導座談會,走訪了部分鎮黨委書記及鎮長,主要對施甸縣域經濟中的特色農業產業、產業結構優化、主要民生問題進行了調研。實踐團先后走訪了鳳堯食品有限公司、海瑞迪生物科技公司等多家公司,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構想和人才匱乏、資金不足、技術滯后等瓶頸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此外,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也是調研的重點。調研人員走進有關村民家中,以填寫調查問卷的形式對他們的家庭收入等情況進行了詳細調研,諸如收入情況、收入來源、醫保及社保普及度和日常生活、就醫等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的調研報告。
另外,團委和學生藝術團以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挖掘保護為重點,深入具有布朗族和彝族音樂魅力的白龍水村、擺榔鄉、由旺鎮等地尋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并同他們同臺演出交流,學習文化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奏與制作并對其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實踐團與施甸縣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同臺在施甸縣縣文化廣場活動中心舉辦了“西安交通大學赴云南施甸文藝匯演”。
同時,學校已向團中央、教育部申請到每年選派兩名大學生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項目的支教名額,將長期為施甸的基礎教育作出努力。西安交大始終將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支教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融入整體扶貧開發工作當中,著力培養大學生對貧困地區人民的樸素情感、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使扶貧開發工作成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手段。
西安交大是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高等學府,她的發展歷程始終和國家、民族的振興息息相關。交通大學的西遷歷史本身就是響應國家號召、支援西部開發、服務地方建設的壯舉。相信在國家扶貧開發政策和方針的指導下,學校必將持續利用自身條件和資源積極投身到地方發展和社會扶貧工作當中,大力弘揚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幫扶貧困地區的傳統和文化,為早日實現國家扶貧開發總體任務以及教育部加快滇西邊境山區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