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黨委高度重視定點扶貧工作,規劃階段就確定了立足自身優勢、針對洱源縣發展實際需求的“全力而為,扶智為主” 的工作原則。學校成立專門機構,以定點扶貧工作會議機制,不定期召開校內協調會和校地工作對接會議,多次組團赴大理和洱源實地考察和工作對接,力爭將各項工作做到實處。通過發動附屬中小學、附屬醫院、校友等多方力量,共同推進“五個面向”扶智工程,開展針對干部、教師、醫生等五個群體的專題培訓,為洱源發展孕育新力量、傳遞新思維;組織研究生支教團,醫療專家義診團等,深入基層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服務洱源民生;多方參與,以實際行動支持洱源縣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發揮橋梁作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藥物種植、溫泉等旅游資源開發,促進當地民族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一年來,上海交大充分發揮人才和智力的優勢,努力讓知識成為洱源經濟和社會跨越發展的“源動力”。
統一思想 科學規劃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高度重視定點扶貧洱源縣的相關工作。2012年學校第15次黨委常委會專門就定點扶貧工作進行了討論和研究,結合高校特點,提出了“全力而為、扶智為主”的原則。確定由一名副校長牽頭負責,成立專門工作機構來統籌協調,要求校內各職能部門、各院系、附屬中學、小學、醫院全力協助開展工作。一年來,學校已經多次組織召開定點扶貧工作專項協調會,一方面布置階段性工作,一方面了解總結階段性工作進展情況。同時,學校設立了定點扶貧專項辦公資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巧婦不做無米之炊。為有序開展工作,學?,F已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學定點扶貧洱源縣工作規劃》作為指導方針。要求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計劃,明確時間表,讓每項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互訪交流 有序推進
為了高效有序地推進定點扶貧工作,上海交通大學主動聯系洱源縣,根據洱源縣的實際情況選派多支由相關單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訪問團,深入到洱源的學校、醫院、企業等地實地考察。根據對洱源縣第一中學、第三中學等多個中小學的考察,針對洱源縣師資缺乏、教師進修機會少等情況,籌劃和落實派遣研究生支教團、開展鄉村教師培訓計劃等多項扶智工作;根據洱源縣職業中學擴建實訓大樓的情況,多方籌集資金和物資,支持職業中學建立遠程教育教室項目。通過對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的全面而詳細的了解,針對當地的需求,快速有效地組織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務實有效的幫扶活動,成效顯著。同時,根據各項工作推進的需求,多次邀請洱源縣各類代表團到上海交流學習,如協調洱源縣教育局、衛生局等單位與附屬中小學、附屬醫院進行工作對接,安排教師、醫生培訓工作等,為定點扶貧工作的有序推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建立起有效的聯系和溝通機制,為定點扶貧工作的落實和推進開辟了暢通的信息渠道、提供了有效的決策參考。
抗震救災 血濃于水
2013年3月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讓整個洱源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上海交通大學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聯系了洱源縣縣政府,詳細詢問了災情并表示慰問。3月4日一早舉行的校長辦公會上,將支持洱源縣抗震救災作為首個議題進行了研究和部署。數十名志愿者連夜加班,整理出了600多套救災衣物作為首批援助物資運往災區;校工會代表全校教職工向災區捐贈善款5萬元,這批善款用于洱源第三中學臨時食堂建設;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的馬宏旺老師主動提出要前往災區,利用自己在四川、甘肅地震中積累的經驗為災區的救災和重建提供咨詢。大災面前,上海交大師生和洱源人民心手相連。也正是這場災難,讓洱源人民感受到了上海交大幫扶的務實和奉獻的真誠。那一刻起,每一個交大人,都把自己當做一名洱源人,血濃于水,不離不棄。
人才輸送 扎實有效
為配合定點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學校選派呂憶松同志赴洱源縣掛職擔任副縣長職務。離開故土多年之后,這位云南籍白族的博士帶著對故鄉深厚的感恩之情來到洱海邊,揮灑辛勤的汗水,貢獻生命的力量。來不及欣賞故鄉的風景,就在抵達洱源的當天,呂憶松立馬投入到走訪鄉鎮的工作,半個月時間完成對洱源縣9個鄉鎮的走訪考察,為定點扶貧工作的規劃與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數據和素材。他還多次深入地震重災區煉鐵鄉進行實地調研,參與學校重建和救災物資發放等工作。他以主人翁的態度把洱源的工作作為最重要的現實任務,將洱源人民的需要當作自己的人生追求。
干部培訓 主題鮮明
針對洱源縣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需要,上海交通大學精心研發和組織了“生態文明與領導力提升”課程培訓班。60余名來自基層一線的書記、鎮長、局長們參與了學習。課程設置了綠色經濟發展、生態旅游經濟規劃等宏觀經濟分析、城市建設規劃以及輿情處理、心理素質和健康等領導力提升的系統性理論課程,并邀請了上海市各領域專家進行授課。同時,為豐富課程內容,增強學員學習實效,課程還專門設計了考察活動,參觀了上海市航天育種基地、浦江綠谷及部分高校,就都市農業、生態旅游等領域進行了詳細了解。新的發展思路必將指引新發展方向,上海交大在之后的工作中繼續發揮“智囊團”作用,積極支持洱源發展規劃與決策制定,為洱源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教師培訓 又幫又帶
2013年8月,10名來自洱源縣的中小學的校長們參加了上海交通大學“夢起航?第七期鄉村教師培訓”。為期十天的培訓,上海交通大學為他們準備了內容豐富的培訓內容,以課堂學習與社會考察參觀相結合,注重教學方法和技術實踐訓練。參加了全國優秀教師施索華等教學名師和專家講授的“以道授人,以德育人”等7場講座。長期堅持在一線參與教學和管理的校長們,借助這次培訓機會,了解到了國內一線城市的發展狀況和前景,學習了上海中小學教育的優質教學方法,激發了創新思維,為洱源基礎教育的發展帶回更好的經驗,。廣大的鄉村教師們擔負著培育洱源未來“接班人”的光榮使命,他們傳授給孩子們的知識、指引的道路都將深刻影響著洱源今后的發展。為了讓更多的老師能夠學習更新更好的知識和教學方法,上海交大還將每年接收20-40名洱源鄉村教師到上海接受中長期培訓,通過持續不斷地培養,助力洱源教師隊伍的建設上水平。
支教團隊 扎根深山
小朱同學今年已經直升了碩士研究生,當聽說了學校組織研究生支教團到洱源支教,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學校經過幾輪的選拔,最終確定了今年支教團的名單,小朱成為了五名支教團成員的一員并擔任了支教團的團長。一到洱源,小朱就找到了教育局局長,希望教育局把他們派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去。來到地震受災最嚴重的第三中學,聽到簡易板房里傳來的書聲朗朗,看到一張張綻放如花的笑臉,一雙雙澄澈的眼睛透露著對知識的渴求,小朱熱淚盈眶。對,這里就是我應該來的地方,他暗暗告訴自己。讓洱源的孩子感受知識的力量,分享智慧生活的幸福,他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在煉鐵鄉的第一個晚上,小朱給父母打了電話,他說爸媽,在大山的深處,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外界生活的向往讓我震驚。我現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一個希望的引導者,作為一扇山村小孩了解外面天地的窗戶,我想讓他們看到了更多的美好和希望。他們將我當成了成長的目標,我將盡我所能幫助他們,發動更多的人關心山村教育。
志愿服務 無私奉獻
上海交通大學專家醫療隊奔波了數百公里,趕到了洱源縣人民醫院,令他們吃驚的是宛如長龍一般的候診隊伍,綿延百余米。聽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的專家來義診,有的居民不到六點就開始在醫院門口排隊了。水還沒有喝上一口,可敬的白衣天使們就開始了繁忙有序的工作,到送走最后一位患者已是下午2點。匆匆吃上幾口面包,充分利用好剩余時間,就老年高血壓的診療等4個方面專題與洱源的醫生們進行切磋交流。為了支持洱源縣的醫療衛生事業,上海交通大學充分挖掘滬滇合作中的已有項目資源,發揮民生扶持項目的輻射效應,以義診日等形式為洱源開展短期服務,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另外,2013年暑假,上海交大派出8支實踐隊,10多個專業的130多名學生來到云南大理等多個市州開展民族醫藥研究、水資源保護、旅游規劃、義務支教等活動。他們懷著一顆用志愿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之心,以一名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上海交大支援洱源的一線工作中。他們每個人能做的可能并不多,但是卻印證了交大人正以實際行動參與到國家西部大開發、橋頭堡建設大戰略中。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到滇西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讓青春之花綻放出無窮魅力。
定向培養 引領卓越
2013年新生報到當天,有兩名白族的同學來到了報到現場。他們結伴而行,沒有家長的陪同,卻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和關愛。這兩位同學來自上海交大定點幫扶的洱源縣。學生報到前,學校就通過“助飛計劃”聯系到了他們,針對他們學習和經濟情況制訂了資助計劃和學習指導方案,為他們在校安心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報到當天,校黨委書記馬德秀為他們送來了“愛心大禮包”,為他們在經濟上“減壓”。校長張杰親自到宿舍探望了他們,鼓勵他們珍惜機會,好好學習,踏實生活,讓他們在精神上“減負”。洱源縣地處偏遠山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他們高考成績雖然在全縣名列前茅,但是和很多同學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當問起他們為何選擇上海交大的時候,他們說:“是上海交大給了我們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雖然我們知道在這里讀書,我們將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我們必將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多學習有用的知識,日后能為家鄉的早日脫貧致富貢獻自身的力量?!皩W校還特地邀請了洱源縣政府、教師組成的代表團出席了新生開學典禮。開學典禮前,學校黨委書記馬德秀、校長張杰等校領導親切會見了代表團一行,并通過他們向洱源縣人民致以最誠摯的問候,也希望洱源縣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為學校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開局之年,上海交大廣大教職醫護員工、學生與洱源人民攜手同心,攻堅克難,在洱海邊傳播了奮發圖強的砥礪精神,在蒼山之巔放飛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知識之力永鑄輝煌。上海交大將一如既往,發揮高校的人才和智力優勢,幫助洱源人民用知識改變命運,用智慧開創新生活。有序推進定點扶貧的各項工作,為洱源縣早日脫貧,實現與全國一起奔小康的目標而不懈奮斗。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