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部署,堅持“五育并舉”,積極推進學校美育浸潤行動,探索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注重系統設計,完善美育機制。把實施美育浸潤行動納入學校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校領導任組長的學校美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相關支持保障,持續深化美育綜合改革。制定《美育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充分發揮藝術類學科優勢,推動普及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雙軌并行、有機融合,探索“本科—研究生”全貫通的美育教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優質的藝術教育資源,努力實現以藝載德,以德潤身。持續加強美育相關場所及條件保障建設,以學校藝術教育中心為平臺,整合博物館、音樂廳、劇場等校內外資源,搭建“學?!鐣笨缃绾献鞯膶嵺`平臺和藝術通道,不斷滿足學生參與美育的多樣化需求。深化評價改革,出臺《本科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試行)》,以“尚美育心”為核心,以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將活動參與、藝術實踐、創作成果等評價內容,計入學生“成長值”與“記事本”,全面考察學生在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等方面表現,幫助學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聚焦培根鑄魂,強化思想引領。發揮作品創作的育人功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重大主題、重要活動等,不斷完善“作品思政”美育模式,引導師生進一步強化兼具人民性、時代性、民族性、創新性的創作觀,發揮相關專業學科優勢開展作品創作。連續多年牽頭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畫短片扶持創作活動”,累計孵化優秀作品100余部,扶持優秀創意500余個,覆蓋全國26個?。▍^、市)的214所高校。組織師生與《黨建》雜志社合作創作“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革命紀念地”“紅色文物青年說”“百年先鋒”“紅色云展廳”“信仰:我的入黨故事”等系列融媒體產品,探索黨史文獻、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性傳播。組織師生團隊建立“光明影院”項目,為全國1700余萬盲人打造一條直通心靈“文化盲道”;指導學生創作《白鳥》《小魚以巴》《搶獅頭》等特色鮮明的動畫作品,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貢獻力量。
健全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遵循藝術人才培養規律,持續強化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和管理,以藝術體驗課為特色,構建“審美素養+創美能力”一體化課程體系,努力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創新能力。以藝術普及類通識課程組為基礎,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單列“藝術”特色課程組,涵蓋音樂、美術、影視、攝影、書法、雕塑等,讓學生在藝術賞析中發展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以藝術體驗類通識課程為核心,打造《合唱藝術與實踐》《舞蹈藝術認知與體驗》《中國民間美術》等以“創作練習”為重點的藝術通識課程,將藝術理論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創作中感悟心智與感官的和諧統一,并將美學體驗融入日常生活,構筑多彩、豐盈、積極的精神世界。
搭建展演平臺,深化實踐育人。堅持“以人為中心,以作品為導向”的實踐教育理念,構建由全校本科專業共同參與的、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常態化藝術展演機制。依托實踐作業展、畢業作品展等,將學生實踐作業進行線上展示和線下交流,孵化特色實踐作品,為學生提供展示美育實踐成果的廣闊平臺。依托學?!爸袀鰽PP”等融媒體平臺,設置云上展示空間,持續推出不同專業學生創作內容,打造多學科多專業協力合作的“中傳實踐”品牌形象。強化校地文化聯動,不斷拓展展演空間,與北京市相關單位合作,聯合開展特色實踐作品、藝術作品展演等活動,將校園藝術文化有機融入市民文化生活,著力打造能夠輻射區域、發展學科、服務社會的展演品牌。2023年以來,共舉辦原創戲劇、短片、電子音樂、攝影、大型裝置、互動游戲等作品展覽展映40余場。原創音樂舞臺劇《周末要畢業》十周年紀念版演出吸引6000余名觀眾,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并獲評北京高校校園原創文化精品重點項目。
堅持文化浸潤,營造良好氛圍。深入推進文化育人,把“啟智潤心”貫穿育人工作全流程各環節,引導師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養、擔當文化使命。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建立“泠音古風樂社”等10余個涵蓋音樂、美術、舞蹈、書畫等領域的學生藝術社團,每學期舉辦“社團文化季”“社彩秋韻”等活動。2023年,各社團共獲國家級賽事獎項、榮譽稱號6個,省市級獎項9個,15個社團獲評“全國優秀大學生社團”榮譽稱號。建立健全日常藝術活動、畢業藝術活動和賽事活動三級美育實踐體系,將美育融入校園生活全方位。每年開展“新年音樂會”、“音悅華誕”藝術季等日常藝術活動,不斷提升美育活動的覆蓋面和參與度。打造“半夏的紀念”、北京國際大學生影像展、中國大學生電視節、全國大學生“一分鐘影像”大賽、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等兼具專業性、前沿性、國際性的賽事,促進美育成果互鑒和文化創新。通過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著力營造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覆蓋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