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高考,新聞漸多,網絡上和微信朋友圈里也有不少畢業班考前“誓師”之類的動感畫面,彩旗招展,條幅林立,顯然都是為了給考生增添信心,但這也讓人懷疑會不會給考生增加過多壓力。
高考畢竟是件大事,氣氛緊張一點是自然的,一點也不緊張反倒不正常。心理學家說,適度的緊張,就像演奏前把琴弦調得恰到好處;但緊張過頭兒了,就像弦調得太緊,演奏起來不但變音變調,弄不好還會繃斷弦,連正常發揮都無從談起,更別說超常發揮了。凡遇大考,最怕的就是這個。高考前,學校、社會和家庭在關注高考、關愛考生的時候,都該意識到,至關重要的關愛,莫過于考前多一點平常心,讓考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盡量少留遺憾。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關愛都能減輕考生的壓力。事實上,有些關注、關愛積聚起來的可能反而是壓力和緊張。對高考的關注,對考生的關愛,如果真的以考生為本,需要的恰恰是節制,是做點“減法”。
如果不以考生為本考慮問題,良好的愿望就有可能演變成考生不勝其煩的干擾。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天然具備了“上頭條”的優勢,因此每到高考,和高考有關的信息都會高密度地出現在各類媒體上。殊不知,過度緊張的氣氛,很大程度上就是借助于某些媒體傳播開來的。媒體當然應該關注高考,但應以考生為本位,而不是以受眾或客戶為本位。以前者為本位,會釋放出飽滿的服務意識,把人文關懷融入每個細節之中,報什么不報什么,多報還是少報,使用什么樣的新聞語言,都會在細心體會考生心理和情緒之后,做出謹慎的、更能顯示專業水準的選擇。而以后者為本位,則可能把吸引眼球放在第一位,以點擊率為導向,大水漫灌,泥沙俱下,雖然很熱鬧,但對考生和家長來說未必需要,甚至是反感。比如,考試尚在進行中,就有媒體討論某個科目試題的得失,或者引爆有關高考的熱點和突發新聞。這或許更能滿足受眾的需要,或許不違新聞傳播規律,卻可能對考生和家長的情緒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加劇過度緊張的氣氛,客觀上不利于考生靜下心來應考。就高考論,媒體的公共性,并不一定體現在熱鬧上,而是通過以考生為本的節制體現出來。
以考生為本,眼前做“減法”,并不影響長遠做“加法”。長遠看,以考生為本,應把高考視為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引導學生通過高考,學會從容面對和承受壓力,從中獲得未來成長的智慧和經驗,這是比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教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個別商家為吸引客戶扯起條幅大搞商業噱頭,抓住家長的特定心理,把高考的重要性夸大為“人生成敗在此一舉”,給人一種“考不好就沒有退路”的荒謬感,既違背了常識,也扭曲了對高考的正確認知。
競爭是人生和社會常態,徹底消除競爭是不可能的。高考雖是一次重要的競爭,但并非是唯一一次競爭,也未必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競爭,人生的軌跡需要更多和更長遠的競爭才能描繪清晰。高考的壓力當然和教育資源不足有關,但將來教育資源的盤子做大了,照樣有競爭。如果能學會以平常心面對任何競爭,或許是更大的收獲。(鐘焦平)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