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教育發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教師隊伍的素質直接影響人才培養成效與教育品質。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但也面臨嚴峻挑戰。
從歷史上來看,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到2000年基本實現“普九”,在此期間,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是從數量上確保師資充足,以適應人口高峰期不斷擴張的教育需求。進入新世紀后,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移,優化結構、提升素質成為國家教師政策新的重點、難點。諸如“特崗教師計劃”“免費師范生政策”“城鄉教師交流”“國培計劃”以及“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實施,基本構建了促進農村教師素質提升的政策“組合拳”,其效應已逐步顯現。
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城鎮化、現代化、信息化發展對人力資本的迫切需求,提升農村教師素質不僅是一個口號,也是一份沉重的責任;不僅是一項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推進的重大工程,更是一場破解體制束縛,構建農村教育發展良好生態的攻堅戰。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考慮,提升農村教師素質需要有新思路、新舉措。
從宏觀戰略上來看,提升農村教師素質的首要問題,是構建吸引優秀人才的良性生態,而不能把教師素質提升僅僅理解為教師培訓。目前,由于教師職業吸引力不夠,一些報考教師崗位的師范生以及進入農村教育領域的大學生并不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甚至有的大學生投身鄉村教育只是為了暫時解決就業問題。因此,農村教師的篩選、留任、發展與退出機制需要更大力度的改革。從戰略上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實施有利于農村教育發展的資源配置機制,切實保障“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順利有效實施,顯得尤為重要。
在實施理念上,要以教師專業發展的科學理念為指導,全方位、全流程地提升農村教師素質,不能將提升農村教師素質簡單地理解為“補知識、提能力”。專業素質是教師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應具備的心理與行為品質,它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知識與能力、專業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當前,很多農村教師培訓僅僅專注于教師知識與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師德、專業認同感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長期以來,農村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少數農村教師缺乏工作積極性,教育觀念落后,功利主義思想蔓延,體罰、侵害學生的事件也偶有發生。
進一步說,落實到實踐層面上,要深刻反思現有的教師培訓模式,不斷提高培訓效果。當前許多地區教師培訓的基本假定是:農村教師是素質差、能力低的群體,教師培訓就是查漏補缺,為農村教師“補鈣”和“充電”。由于未能構建起平等對話的氛圍,難以激發教師活力、自尊和主體性,最終導致花費巨資的教師培訓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大量集中化、標準化、自上而下的培訓具有濃厚的“城市教育本位”色彩,整齊劃一的培訓難以適切于農村一線教師的實踐需求,立足本土、面向差異化需求的個性化培訓亟需加強。應改變教師培訓理念,改革教師培訓模式,注重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需求,將外在培訓與支持轉化為教師自主學習的能力。
提高教師素養的根本落腳點,在于喚醒專業自主的主動性,煥發農村教師的生命活力。在行政主導和應試教育模式下,農村教師疲于應付各種檢查、評估、考核和比賽,專業自主的權利和空間被大大擠壓??茖又?、集權化的教師管理體制導致教師缺乏對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專業工作的參與權、決策權。物質上的貧困和精神上的不自主,是農村教師職業幸福感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提升教師素質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也是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對每一位農村教師而言,提升專業素質既需要外在支持,更需要內在動力;對各級政府和社會而言,提升農村教師素質更是一場融觀念更新、體制變革和實踐創新于一體的社會行動。農村教師素質能否真正提升,農村教育能否再上臺階,關鍵在于相關者的真心參與和行動。(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雷萬鵬)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