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國體現在教育領域,就是要堅持全面依法治教,堅決維護教育法律的權威,堅決維護財政性教育經費體制機制建設的法律權威,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教育的長遠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經費保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笆濉笔菍崿F“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基本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戰略目標的沖刺階段。為此,《建議》以“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為理念指導,從戰略高度提出,“十三五”期間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內涵,對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極富操作性的指導意見。
如何在經濟運行“新常態”下完善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的長效機制,是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社會公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大眾教育需求等的關鍵保障措施之一,因而也是“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
依法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已成為“剛性要求”
展望“十三五”,面向未來,依法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之所以成為剛性要求,是因為《建議》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要。
一是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需要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切實有力保障。截至2014年底,全國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縣(市、區)累計達到757個,占全國2853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的26.5%,僅略超1/4,且多數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的大城市所屬區縣?!笆濉逼陂g,全面達到基本均衡,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任務更為艱巨。這些都需要長期、穩定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保障。
二是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需要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切實有力保障。根據教育規劃綱要制定的戰略目標,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從2009年的9.5年提高到2020年的11.2年,即由人均初中畢業提高到人均高中畢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要從2009年的9.9%提高到2020年的20.0%,翻一番?!督ㄗh》抓住了關鍵,部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這是服務《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迫切需要,也是在“二胎”人力資源效果尚待來日的情況下,以勞動者素質提高來繼續形成新的人口紅利的關鍵戰略之一。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不僅有利于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而且有利于暢通社會階層的向上遷移,促進社會穩定和公平。這些都需要長期、穩定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保障。
三是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需要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切實有力保障?!督ㄗh》要求到2020年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為此國務院剛剛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加快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持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深化課程改革追蹤學科前沿,需要致力于教學空間拓展加強社會實踐,需要探索教學組織變革推進科教協同育人,需要推進教學方式創新鼓勵學生創新創業。這些應當成為高校經費支出的優先重點,需要長期、穩定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保障。同時,推進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在高校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都需要高校努力開辟經費籌措渠道,尤其需要長期、穩定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支持。
此外,“二胎”政策的實施,會分時段、分層次逐漸對教育規模擴張產生波浪式影響。以此政策從2016年開始實行進行預測,再加上前期“單獨二孩”政策所產生的堆積效應,近期學前教育規模進入擴張期,可以預測,到“十三五”后期,義務教育規模將進入擴張期,需要師資、條件和經費的三大基本保障,特別是財政性教育經費保障,在“十三五”期間和今后更長時期內,只能增長不能降低。
必須維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體制機制建設的嚴肅性和法律權威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用于舉辦中小學的經費,校辦產業減免稅部分)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百分之四,達到發展中國家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笔状翁岢鲐斦越逃涃M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1995年,《教育法》第五十四條不僅規定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而且進一步規定,“全國各級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
教育規劃綱要規定,“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
全國人大在1994年通過了《預算法》后,在1995年通過的《教育法》中作出上述規定,這應當被視為與《預算法》保持了一致性。2014年,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預算法》進行了修訂,既沒有涉及更沒有否定《教育法》中的上述規定,這也應當被視為與《教育法》中的上述規定保持了一致性。
在跨越20多年期間,黨中央和國務院先后作出上述戰略決策,全國人大全體會議進行慎重表決。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歷屆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高瞻遠矚地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作為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性戰略,維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體制機制建設的嚴肅性和法律權威,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建立有力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保障。
堅持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的法定要求
4%既是結果,又是目標。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目標,當來年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可以在一定區間內予以確定性預測時,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就可以根據4%的目標做出預算。因為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總量主要是由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和地方各級財政教育支出構成,所以它需要根據事權和財權及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擔。這在管理學上屬于目標管理,是國家以及各領域、各企事業單位普遍采用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也是國家對經濟發展、金融運行等采用的一種宏觀調控方式。世界其他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宏觀管理中也普遍采用目標管理方法,例如它們對減碳數量目標的預定和分解以及到規定時限的統計?!督ㄗh》明確提出,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這是依法保障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的體制性安排,是十分正確的。
在“新常態”下堅持依法保障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的可能性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其所具有的新特點為,依法保障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兩個比例并逐步增長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力支撐。
一是應當準確把握“新常態”的根本特征,從而正確認識依法保障4%的可能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他還提出了“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四個方面的發展機遇:第一,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第二,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第三,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第四,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在下表中可以看到,在2012年和2013年,雖然公共財政收入增長比例由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逐年減緩、減稅等原因,總體上逐年有所降低,但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在科學技術創新、勞動者生產能力提高、改革紅利等因素推動下不斷提高,公共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卻逐年小幅上升。因此,在公共教育財政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例自2011年逐步降低的情況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仍逐年提高。這充分表明: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小幅減緩的“新常態”下,要達到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增幅隨之而降低,減輕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增幅的壓力;盡管公共財政收入增長比例有可能降低,但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由于各種有利因素而逐年小幅提高。因此,用于公共教育財政支出的增幅雖然從法理角度看也可以隨著公共財政收入增長比例的降低而降低,但總體上減少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難度,增加了依法保障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的可能性。教育規劃綱要以教育法律為依據規定了4%的比例,其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合理性也是充分的。
二是應當準確把握教育法律原則,依法確保財政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
《教育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全國各級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第五十五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上述兩條法律規定的關系是,首先,前一條規定了衡量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標準是財政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而且要確保財政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體現了教育優先發展的國家戰略。其次,后一條規定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增長比例的標準,根據該法律條款,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比例超過兩位數時,財政用于教育支出增長的比例也應當超過兩位數,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比例;另一方面,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比例低于兩位數時,財政用于教育支出增長的比例可以低于兩位數,這是合法的,但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比例。
在財政收支出現矛盾時,越是要堅持教育投入優先。全面依法治國體現在教育領域,就是要堅持全面依法治教,堅決維護教育法律的權威,堅決維護財政性教育經費體制機制建設的法律權威,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教育的長遠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經費保障。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教師節會見教師代表時指出,“教育在國家發展戰略布局中必須始終處于優先地位。無論財政遇到什么困難,都必須把教育擺在最優先的位置。教育經費不能削減,只能增加!”這是國家在制定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和教育“十三五”規劃時,在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上必須堅持的原則。(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文新華)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