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出路,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樞紐,也是實現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這就要求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終堅持創新導向,通過富有創新性的思路與方法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在創新探索實踐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境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位列第一的是創新。這一戰略思想建立在對當代中國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之上,領會并落實這一思想具有重大意義。
創新轉型是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
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為何如此突出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因為這是解決發展新階段復雜矛盾的客觀要求。
在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中國已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收入國家,工業化基本完成,城市化快速推進,公眾需求、經濟結構、利益格局等發生了深刻變化。這時,傳統的以出口為導向、以透支資源與犧牲環境為代價、以利用廉價勞動力為優勢的發展模式遭遇瓶頸。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公眾環境需求日漸增強等條件的變化,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當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態勢明顯,根本原因在于轉變發展方式不力。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從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有重大的戰略轉型,創新則是這一轉型的本質與核心。
創新轉型意味著超越以往的發展模式,通過創新引領和驅動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創新轉型首先是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尋求新的動力引擎。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一方面,創新轉型是發展新階段的客觀形勢所迫,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要求克服傳統模式的慣性,進而通過創新轉型培育發展新動力;另一方面,創新轉型則是破除瓶頸、化解矛盾的上策,也是提升發展質量、推動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大契機。
創新轉型不僅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實現古老文明的偉大復興本質上需要推陳出新,在新的實踐探索中鍛造新思想、構建新制度、培育新文化、塑造新公民。面對新的任務與挑戰,只有勇于開拓、善于創新才能走出一條新路。五中全會將創新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創新是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出路,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樞紐,也是實現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這就要求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終堅持創新導向,通過富有創新性的思路與方法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在創新探索的實踐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境界。
創新的內涵:全面創新、系統創新、全民創新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動創新轉型是客觀趨勢,那么如何理解創新?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五中全會賦予創新以新的內涵。
第一,創新是全面創新,這意味著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以往人們常常將創新局限于技術創新,隨著認識的深化,人們愈加認識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全面創新的重要性。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推動思想和理論的創新是發展與變革的關鍵因素。當代中國的發展與轉型極其復雜,迫切需要通過理論創新深化認識以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在轉型時期,制度創新具有特殊的意義,改革的實質就是在變革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中進行制度創新。構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需要借鑒世界文明優秀成果,更需要立足中國實際創造符合中國國情的制度體系。從更寬泛的意義上說,中國的復興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復興,這不僅要回歸傳統并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更要在新的生活實踐中實現中國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正是站在這樣的高度,五中全會作出了全面創新的戰略部署。
第二,創新是系統創新,這意味著通過構建有利于創新的社會系統機制來激發創新。僅憑一腔熱情或一聲令下并不能自動實現創新。創新需要認識和遵循規律,實現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世界各國的經驗證明,創新常常不只是單個主體的偶然行為,它更是社會系統的有效產出,而基于平等、合作、互動、共享等之上的社會系統有利于激發創新?;谶@些認識,世界各國致力于建構國家創新系統,我國也提出了相應的戰略。五中全會提出,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濃厚氛圍,構成國家創新系統的社會文化基礎。
第三,創新是全民創新,這意味著通過激發億萬民眾的創造力來培育創新轉型的動力源泉。人是發展與創新的主體,人的創造潛能的釋放是創新的動力。創新轉型要求將人從一般勞動力轉變為有豐富創造力的主體,通過培育、挖掘和實現人的創造潛能而推動發展。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時期,陶行知先生發表了《創造宣言》,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如今,中國大地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創造機會,億萬民眾創造力的勃發正是驅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最強勁動力。因此,五中全會提出通過優化要素配置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借此實現中國發展的創新轉型。
以全面深化改革釋放創新潛能
創新轉型遭遇到傳統發展模式的慣性阻力,也面臨復雜的觀念與利益的沖突,絕不會自然而然就會實現。那么,如何推動創新轉型以實現新跨越?這需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以改革克服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這是釋放創新潛能的基本途徑。創新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這已成為共識。創新乏力是中國企業多年的痼疾,有人總結,中國的企業“不創新是等死,創新則是找死”。推動創新不妨需要從反面思考:什么阻礙了創新?研究表明,現實中存在一種系統性的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與文化,各個要素相互掣肘常常妨礙甚至窒息了創新。因此,推動國家發展的創新轉型就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破除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進而構建有利于激發社會創造力的新體制機制。五中全會提出,“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其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最為關鍵。構建國家創新系統,關鍵是要探索構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能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以改革推動思想解放,營造有利于激發創新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這是釋放創新潛能的必要條件。創新是通過新的思想和辦法來解決問題,這就需要直面現實問題而非回避矛盾,還需要勇于突破既有的觀念與體制等的束縛。鄧小平總結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边@既是過去中國成功的經驗,也是推動中國未來發展的法寶。為此,要在全社會繼續營造創新的氛圍和機制,鼓勵冒險、允許失敗、崇尚創造,如此才能走上創新之路。
以教育改革鍛造創新人才,為創新轉型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持,這是釋放創新潛能的長遠之計。創新是人的創造力的物化結果,創新轉型根本上依靠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創造力的釋放。轉變發展方式不僅要調整人口政策來保持穩定的勞動力大軍,更根本的是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從勞動力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大國和人力資源強國,激發全社會每個群體、每個組織、每個人的創造力,從而形成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實現這一轉型對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構建學習型社會和創新性國家,培育新一代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必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最終將發展方式轉向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新驅動的道路上來。
貫徹實施創新發展戰略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關鍵,創新轉型也必將構成一場深刻的變革。這要求全社會深入認識這一變革的重大意義,自覺以創新為導向,在構建國家創新系統中最大限度釋放創造活力,最終實現國家發展的創新轉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魏波)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