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家繁榮,社會發展,人民安康,什么是根本?
教育,職業教育。
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后的5年來,職業教育共培養了5000萬名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每年開展各類培訓達到2億人次。1.33萬所職業院校開設了近千個專業、近30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讓我們看到職教人才培養的廣闊舞臺。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節點,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成為當下最根本、最基礎的事情。因職教體系的不完善而造成的“斷頭路之痛”,現在正被一條條飛速架起的“人才立交橋”所緩解、治愈。
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長期以來,職業教育飽受“不被重視”“低人一等”之殤,發展舉步維艱??上驳氖?,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推動下,在較高就業率的印證下,職業教育正以蓬勃發展之勢,走出泥沼,迎來光明。
創新創業,既是時代的號召,也是社會的需求。從“看客”到“創客”,職業教育正用其無法比擬的技術技能優勢,將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化為實踐,推動國家、社會的轉型發展,也為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促進大眾創新創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我國首個職業教育活動周于近日正式拉開帷幕。這是教育界、產業界乃至整個社會的一件盛事。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增大的經濟新常態下,把這一主題作為我國首個職教活動周的重要內容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
眾所周知,1978—2008年改革開放的前30年中,中國實際GDP的年均增長率高達9.4%,比世界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率高出近3倍。但是,金融危機之后,從2009—2011年,年平均增長9.06%;而2012—2014年年均增長7.6%左右。特別是去年,年增長只有7.4%。今年第一季度增長為7%。經濟下行的嚴峻事實告訴我們,我國經濟發展急需持續有力、健康運轉的強大引擎。
目前而言,靠“兩頭在外”的廉價貿易驅動、靠外國設備加我國廉價勞動力代加工的不對稱驅動、靠用國內市場換取國外先進技術的模仿驅動和配套的舊有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能再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梢哉f,支撐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新動力”就是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圍繞電子信息技術經過了10多年的技術創新積累,到90年代才將創新積累轉化為創業積累,支撐起美國90年代以來經濟高速增長,其中不乏社區學院的貢獻。根據我國臺灣老牌技職院校臺北工專(現為臺北科技大學,仍屬于技職院校)的記載,上世紀臺灣經濟起飛時,全臺灣多達42%的中小企業“老板”均出自該校。新中國成立不久,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全民創新活動,涌現出許多技術革新能手,而這一群體大多來自生產一線的職工及畢業于中專技校的現場技術人才——實踐證明,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主力軍和生力軍的角色。這因為高職教育一頭連著產業,一頭連著教育,既有產業屬性,又有教育屬性;同時,創新既有山尖上的頂天型、領軍式的技術革命,也有山腳下的立地型、應用式的技術改良和更新,而后者是高職院校大有用武之地的舞臺。
今天,我國高職院校達到1300余所,在校生人數達到1000萬人。如何把這支隊伍變成創新創業的潛在力量和生力軍,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美國一家媒體曾經說,中國的可怕之處不在于經濟發展按多少比例高速增長,而在于中關村的實驗室、咖啡屋、電腦房等場所里,到深夜還是人頭攢動,為創新創意創業挑燈夜戰,這一幫子年輕人才是最可怕的。1992年深圳國內生產總值才59億人民幣,去年已達到1.5萬億元了。最為驚喜的是,這1.5萬億元的GDP中,投資拉動只占一小部分,絕大部分是創新拉動。
我認為,當前提高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自覺性,必須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充分認識“互聯網+”時代給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帶來的巨大挑戰,以及電商技術、物聯網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對各專業的滲透、交互和介入的不可逆轉趨勢,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二是將單純的實訓室改變成與企業深度合作的創研工坊,形成一批“互聯網+X專業”的創新課題。三是在校園建立濃厚的創新文化,讓每個學生充滿著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創新驅動感。通過開展創新達人、創新秀、金點子大賽等形式,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區域、跨單位組織創新團隊,與企業行業一起,從小專題開始經受創新實戰的訓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創校校長 俞仲文)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