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出要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計劃提出了具體的實現方式,例如,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推動城市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舉措。
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鄉村中小學生有4000多萬,讓他們獲取知識、不斷成長的是280多萬鄉村中小學教師。他們的工作崗位既包括鄉鎮中心學校,也有大量偏遠的村小、教學點。但是這個龐大的職業群體,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和重視。收入少、地位低、工作條件艱苦,是這個職業的群體特征。
近些年關于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村教師收入的文件也下發了許多,但自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大規模農村撤點并校,以促進城鎮化發展的經濟導向,農村教育的衰落和優秀農村教師的流失、短缺,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可以說加劇的趨勢一直沒能被扼制。
隨著計劃生育國策實行30多年,有些農村也出現少子化現象。孩子少了,農民對教育自然越來越重視。農村教師師資水平的整體下降,反過來加劇了農村的空心化。在一些地區,農村缺少教師,而在一些地方,農村教師老齡化嚴重,都是這一職業群體缺乏吸引力的表現。
教育部2010年教師節前公布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人數,其中農村教師472.95萬人。而今年春節前,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公布的數據則是280多萬農村中小學教師。這其中當然有農村學校減少的客觀因素,但是由于職業吸引力不強,教師流失也是重要因素,特別是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離開,對鄉村教育是一種釜底抽薪的打擊。
也有研究者曾對全國11個省23個區縣185所中小學5900名教師展開過調研,結果發現,相比于“承認與尊重”(23.4%)、“職業晉升機會”(22.1%)和“子女教育”(19.7%)等其他因素而言,鄉村教師群體最在意的因素是“工資水平”,比例高達74.2%。
其實,在大量鄉村教師中,有許多有教育理想和理念的好教師,他們根植于土地,希望用知識和墨香點燃農家子弟的夢想,但是他們被囿于現實的困境中。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干得好”與“無發展”的矛盾。研究者發現,以村小教師為代表的鄉村教師獲得高級職稱的平均年限比城市教師晚五六年,“干得好”卻“無發展”,不能堅守就會離開,而無法離開的那批人,在農村心態消極。有些家庭生活困難的教師,業余或者部分工作時間從事其他體力勞動。
此次《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出的十條具體措施,直指現存問題,而設定的“多措并舉,定向施策,精準發力”路徑原則更是符合事實需求。筆者認為還應該關注幾個問題。首先是不能切斷鄉村教師的發展,不光能留得下,還應該出得去進得來,可上可下。讓一些有理想有信念的農村教師成為鄉村知識分子,讓他們所供職的學校成為鄉村的精神高地。而對那些不適合教育崗位的教師,打開大門,讓他們重新選擇。
其實,鄉村不僅有一批教育堅守者,還有一批志愿者,他們自愿到鄉村去進行教育實踐。把傳播知識當成是自己理想,對工作不計報酬,不辭辛苦。這其中既有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也有在城市工作幾十年退休后的教師,他們用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讓農村的教育試點生動別樣。
此外,各地教育部門這些年進行的各種鄉村教師培訓不可謂不多,每到假期,總有各地教師到大城市參觀學習。但是,許多培訓只有校級領導有資格,而且反復疊加,普通教師少有機會。而且,對這種走出來的培訓效果要重新評估。單純講座和講課的形式,也讓農村教師感覺是坐而論道。有時鄉村、城市反差巨大,培訓反而成了農村教師脫離鄉村的促進劑,或者產生“永遠無法改變,可以無所作為”的反作用力。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師培訓,還需共同探討。
近幾年,各地涌現出一批基層自發產生的教育實驗,還有一批活躍的教育NGO,他們的成功實踐可以看到,因地制宜,把培訓送到鄉村、送到教師工作的場景中去的培訓經驗,更加符合實際。
2012年9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大規模的撤點并校被叫停,小規模學校在各地保留下來或者被恢復,近兩年各地小規模學校、教學點,甚至是復試教學重新登上歷史舞臺。在一個以農耕文化為根基發展起來的大國,在經濟高速奔跑多年之后,重新深思鄉村教育的價值意義重大,此時,農村教師在鄉村實現教育理想恰逢其時。(李新玲)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