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字有千鈞,落地有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實國家富強之基。全國兩會上,關于教育的討論熱度始終不減。多位代表委員表示,辦好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以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基民族復興。
培根鑄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校園,散落著18處歷史遺存,其中有3處是國家級文保單位,這些文物的背后是一個個紅色故事,這樣的紅色傳承可謂得天獨厚。
英烈伴讀育新人。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介紹,學校用堅定的紅色信念鑄造學生的思想堡壘,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信念,是一團火焰。
作為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四位一體”的育人理念,讓青年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如烈火般熊熊燃燒。
“大學必須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要全鏈條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全方位推動基礎研究工作高質量發展?!比珖舜蟠?、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說。
中華民族,是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
過去一年里,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副校長賀穎春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如何自然融入教學一線實際”為題進行調研,組織教育實踐沙龍活動,推進地方課程建設。
“通過這一年的履職工作,我更加明確了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職責使命,也將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共繪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美麗畫卷?!辟R穎春說。
文化自信,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基石。
在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涵蓋古詩詞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校本教材《每日一誦》,成為學生日日溫習的課本之一?;磩?、楹聯、圍棋、書法、剪紙、民族器樂、中醫藥文化等也漸漸走進了學生視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包含豐富的增進情感認同、增強民族自信的思想元素,蘊含著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磅礴力量?!比珖舜蟠?、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說。
啟智潤心擔使命,培根鑄魂育新人。從紅色基因鑄魂到傳統文化培根,從樹立報國之志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批批青少年正茁壯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育才造士,以高質量教育體系支撐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倍逃?,則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與主陣地。
當下,中國教育正以令世人驚嘆的加速度發生著變化——
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1.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2%……
這一串數字,量化了一個國家教育的快速騰飛,標注了一個民族的奮斗足跡。每一個小數點乘以龐大的學齡人口基數,背后都是數以萬計青少年接受更好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量變”到“質變”,人才培養向著優質邁步。
“臨夏地區教育進步很快,我們正在努力滿足學生和家長‘上好學’的愿望?!比珖f委員、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居集鎮深溝小學教師馬曉麗期盼,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著力點更多地放在中西部農村地區。
“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高質量發展?!比珖舜蟠?,廣東實驗中學黨委書記、校長全漢炎呼吁,學校要給孩子們提供更多選擇性,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培育出高素質人才。
以青春之我,筑強國之夢。
從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累計吸引1萬余名優秀學生投身基礎學科,到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教育系統著力強化基礎學科、工程師、技術創新等人才培養,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正在日益加強。
從集成創新到自主創新,再到超越引領,來自13所高校的多名科研人員參與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彰顯了強國建設中高校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決心和力量。
對于人才培養來說,核心抓手與最大變量是教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弘揚教育家精神”,就是為了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從“四有”好老師到“大先生”,再到教育家精神,“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素養內涵不斷具體、明晰、豐富,也賦予了新時代人民教師更為崇高的使命。
“華東師范大學的師范生是國家未來教師的‘國家隊’,必須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校園學習是未來教師成長的沃土,社會實踐是未來教師成才的舞臺!”今年1月,華東師范大學向師范生們發出號召。
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建議,推動完善國家教師榮譽表彰體系?!拔覀円尳處熑后w切切實實地感受自己身邊的榜樣力量,并且把這些榜樣的力量移植到工作過程中去?!?/p>
人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資源,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質和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環節。以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為抓手,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正在穩步邁進,黨和國家需要的高素質卓越人才正昂首闊步向我們走來。
改革創新,以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奔赴民族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當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應該如何通過系列改革,把人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動能,以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敏銳地關注到,“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優化學科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他說,“綜合”二字點出了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關鍵?!斑^去很多改革都是單兵突擊,現在發現高等教育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要加強綜合性、協調性、系統性,所以強調綜合改革試點?!?/p>
在劉林看來,我國高等教育目前還存在著資源分布不均衡、結構不合理的情況?!罢ぷ鲌蟾嬷?,特別強調了要進行資源結構布局的優化以及增強中西部高校辦學實力等,這些內容都抓住了當前各學段、各類型教育中的關鍵環節或者突出短板?!?/p>
基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優化學科布局,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至關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揚州大學副校長龔衛娟提出,要強化學科布局對關鍵技術的支撐和引領,優化高校學科布局的分類管理機制,以重點關鍵技術攻克為突破口,明確不同類型高校人才自主培養的目標方向,促進不同類型高校和不同類型學科人才培養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范峰結合自己學校的改革實踐介紹:“我們響應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未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人才需求,成為全國首批設立未來技術學院的學校。學校設立了人工智能班等5個院士特色班和生命健康等3個未來技術拔尖班,開展本碩博預留師資一體化貫通培養?!?/p>
產教融合作為科技、人才、產業的交匯點,應發揮更大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周源表示,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求“新”中匯聚創新人才動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建議以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為依托,系統構建成熟穩定的產教融合機制,推動高等教育界和產業界在人才供給、培養方案、課程建設等方面深度開展創造性合作,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比珖f委員、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周仲榮說。
新時代新征程,國家對教育、科技、人才“基礎支撐”的重視達到了新的高度。代表委員一致認為,要緊緊抓住學科龍頭,在前沿學科布局上早“落子”、謀先手,通過系統改革和銳意創新來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最終助力教育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復興之路,已經鋪就;強國使命,重擔在肩。走在民族復興的大路上,教育人正踔厲奮發,賡續前行。(本報記者 于珍 梁丹)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