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道,教民為要。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
在教育扶貧寫就歷史奇跡之后,教育如何進一步實現“富口袋”,又將如何實現“富腦袋”?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如何讓教育更好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言獻策。
教育,斬斷窮根富口袋
從云南大山到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冠軍的領獎臺,從家庭拮據的農村小伙到世界技能大賽國家級教練,是技能為楊金龍鋪就了成長成才的階梯。
“職業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和生活?!比珖舜蟠?、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不僅親身經歷,也看到同鄉、學生“學好一門技術,找到好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每年都要到天津大學定點幫扶的甘肅宕昌縣,為當地帶去培訓資源和先進技術。聚焦人才培育,天津大學為宕昌縣黨政干部、鄉村振興帶頭人等提供遠程教育培訓,累計培訓1.8萬余人次。聚焦產業發展,學校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絮凝劑精準投加技術和“振興號”農村飲用水凈化系統,讓鄉村居民喝上了“放心水”;研發“菌菇渣+雞糞聯合發酵技術”“EM菌擴繁技術”,不僅守護了宕昌綠水青山,還實現了產業升級。
“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是產業迭代升級和社會財富積累的‘加速器’?!睏钯t金說。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楊德才也有相似的幫扶經歷?!敖逃γ撠?、促進富裕,已經在學理和現實中被反復研究并證明了?!彼硎?,就個體而言,教育賦能個人職業發展,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就階層而言,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遞,暢通社會上升通道,有效防止階層固化。就社會而言,教育推動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要實現共同富裕,教育必須也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2023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8萬輛,其中常州生產68萬輛,每14輛就有1輛產自常州。這份新能源領域的耀眼成績,是這座新晉的“萬億之城”的底氣。
在楊德才看來,常州的發展是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證明,而科技創新必須以人才為支持?!懊鎸π乱惠喛萍几锩彤a業變革帶來的新發展需求,要防止新脫貧群體返貧、縮小收入差距、改善就業形勢,這需要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賦能?!睏畹虏耪f。
“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10.93年,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有2.4億人。隨著人才強國建設的不斷推進,接下來更要實現質的提升,真正成為人力資源強國,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睏畹虏耪f。
“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提高勞動者素質,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必須依靠教育?!比珖舜蟠?、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表示,“建設教育強國直接關系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只有勞動者綜合素質提升,才能更好地實現新質生產力的落地,推進共同富裕?!?/p>
教育,人人出彩富腦袋
物質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作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體兩面,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許多代表委員關注到,物質生活富裕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物質根基,而精神生活富裕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這種精神動力,根植于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沃土中。
從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到大力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從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到各學段、各學科教材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修訂工作全面完成……代表委員們在過去幾年思政教育發生的變化中有一致的感受: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已融入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教育內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下,堅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尤為重要?!比珖f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張政文表示,學校應充分發揮凝心鑄魂、立德樹人的重要功能,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扎實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等,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撐。
這種精神動力,來源于人人出彩、各展其長的教育舞臺上。
對于楊金龍來說,無論是參加比賽還是走入職業教育領域,他最大的收獲是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所帶來的自豪感、成就感?!皞滟惖囊荒昀飵缀鯖]有休假,高強度的訓練也讓我渾身疼痛難耐,但我還是堅持下來了?!睏罱瘕堈f,是職業教育教給了他什么是工匠精神,自己逐漸感到了作為一名技術工人的自豪。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表示:“首先,教育可以最大化激發每個人的潛能,讓人人都能擁有實現人生出彩的機會。其次,教育給每個人發現自己優勢特長的機會,當我們提供‘五育’并舉的教育資源時,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去體驗、去發現,從而找到自己最適合的社會角色,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p>
這種精神動力,體現在豐富多彩、滋養心靈的教育實踐中。
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丁建寧認為,教育可以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增強社會的包容性和凝聚力,使社會更加和諧。教育還可以培養、激發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勵人們追求卓越?!耙粋€受過良好教育的國民群體,精神豐富、文明程度高,也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表現?!倍〗▽幷f。
教育,促進區域更平衡
更加平衡,是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更加富裕和更加平衡,造就更大規模和更高比例的中等收入群體。在代表委員們看來,要打破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還是要靠教育。
在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重慶市豐都縣,常年有26.5萬人在外務工,因沒有名校,很多孩子從小離鄉求學,生源外流現象非常嚴重。2022年,重慶謝家灣學校與豐都縣人民政府簽約,共建豐都幸福小學,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全方位地輸出了謝家灣學校的課程、管理和教育教學理念,家長及社會各界滿意率達100%,豐都縣教育的民調滿意度在重慶市提升了26個位次,人口流失率降低了70%?!比珖舜蟠?,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告訴記者。
教育是滿足老百姓基本需要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座城市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關鍵要素。
“當前,區域、城鄉、群體之間的不平衡依然是國家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痹谟囗到芸磥?,通過教育共富能夠提高更廣大勞動者素質,有助于勞動者到不同地區就業、創業,從而推動各區域均衡發展。
從經濟學視角出發,余淼杰看到,教育共富與人的發展、地方發展之間相互作用?!拔覈延?億多人口屬于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時,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也將明顯擴大,達到8億人左右?!庇囗到苷f,“如果有4億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意味著國家GDP總量快速增長,也將有利于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增加?!?/p>
丁建寧表示,當前教育資源仍存在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不平衡等現象,要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在不斷拓展教育公平“廣度”的基礎上,深化教育公平的“深度”,從點上深入推進教育精準幫扶,建立健全精準資助長效機制,著力推進發展型資助育人體系建設。要鼓勵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多元技能和綜合素養,促進不同群體的共同發展,促進社會包容性發展,為構建更加平衡的共同富裕的社會奠定基礎。(本報記者 林煥新 董魯皖龍)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