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7日電(記者潘旭、仇逸)一堂冷冰冰的《人體解剖學》課融入了職業觀和人生觀,讓醫學生們感動地紛紛在遺體捐獻志愿書上簽字;一堂英語、德語課讓學生感慨《共產黨宣言》之美……近兩年來,上海15所高校探索“隱性思政教育”,大學專業課上出了“德育味”,綜合課上出了“思政味”。
《人體解剖學》是上海中醫藥大學一堂傳統的專業課,在課堂上講解專業理論知識外,還安排學生拜訪遺體捐獻者及其家屬,當聽到一位遺體捐獻者說:“寧愿你們在我身上劃錯千刀萬刀,也不愿你們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學生們反響強烈,有學生主動提出捐獻遺體,近百名學生志愿捐獻造血干細胞。
“大體老師對我們的教育意義來說已經超過了醫學層面,學校每迎來一位大體老師,我們都會自發地在開課前舉行默哀儀式并發表感謝詞?!鄙虾V嗅t藥大學曙光臨床學院學生陳博武說。
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智強說,諸如此類強調德育功能的專業課和綜合課,學校從2014年至今已開設51門,成為思政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上海,像上海中醫藥大學這樣在公共課和專業課領域探索思政課改革的至少有15所高校。近兩年來,上海市教委提出了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化,后者將高校所有課程劃分為思想政治教育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必修課+形勢政策課),隱性課程包含綜合素養課程(即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等)和專業教育課程,將思政課改革與全員育人相結合。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一堂《中外時文選讀》課是英語學院和德語系的通識課程,但成了學生們討論政治體制、欣賞原版《共產黨宣言》的平臺。據介紹,課程選取的篇目包括外文版的《共產黨宣言》、《西方民主制度導讀》、《中國政治體制》等,在外文著作中讓學生們尋找困惑的答案。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大三學生謝政男說,《中外時文選讀》課上接觸了很多西方作者寫的關于中國的文章,尤其對一篇《中國為什么要堅持自己的政治體制》印象深刻,加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爱敯l現這些原版文章里講的跟思政課堂上內容有交集時,還會去翻閱思政教材?!?/p>
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師王磊說,學生們發現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措辭用句之美超出想象,而語言本身就映射出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和情懷。
上海其他一些高校的公共課也經歷著類似變化。近兩年來,一批《中國系列》品牌課程誕生。如復旦大學《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同濟大學《中國道路》、上海大學《創新中國》、上海交通大學《讀懂中國》、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故事》、華東政法大學《法治中國》等,這些課程開課以來持續受到大學生熱烈追捧。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杜艷華說,上《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課的除了思政課教師外,還包括歷史學、政治學等多個專業教師、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大家集體備課,博采眾長,課堂有理論支撐又結合新形勢,很多學生上了一學期后又選一學期。
中共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副書記高德毅說,知識、技能、價值觀是教育的三要素,相互不可分割,價值觀教育本就是課堂教育教學當中不可或缺之意。因此,強調全員育人對每個教師而言都是職責所在。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