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鄭州10月19日電(記者 甘泉)上熱下不熱、校熱企不熱、官熱民不熱——這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普遍尷尬。河南信陽市平橋區正是通過設立職業教育的“第一局”,搭建具有企業孵化器功能的實訓基地,率先在全國實行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雙免費,分別拆解三個“不熱”難題。職教“平橋模式”為我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帶來啟示。
設職業教育“第一局”破解“上熱下不熱”
河南信陽市平橋區是傳統農業區,全區85萬人,其中外出務工17萬人,大部分勞動力屬于“候鳥式”、無技能、低收入的群體。如何在迎接產業轉移的浪潮中發展經濟,促進就業?平橋區選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育現代產業技術工人。
職業教育在國家層面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然而在縣區一級,由于管理體制障礙、責任主體不夠明確,導致基層普遍對職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及”。
平橋區2011年10月成立河南首個縣(區)級“職業教育和就業服務局”(簡稱職教局)。新局整合了教育部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能、人社部門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職能,被明確為職業教育的責任主體。這種做法在全國屬首例,被業界稱為職業教育“第一局”。
平橋區職教局局長馬慶君說,由職業教育和就業服務局牽頭,將區人社、教育、農業、扶貧、民政、殘聯以及工青婦等近10個部門的培訓資金、資源按照“性質不變、渠道不亂”原則,全部統籌起來,集中到基地進行監管、實施。此舉改變此前技能培訓在縣區層面“小散亂”局面,提高了培訓實效。
記者走進信陽市震雷山風景區,依山而建坐落著一片千余畝的平橋區職業教育集團公共實訓基地。里面有職業學校、企業車間、電商創業園、食堂、宿舍等一應俱全。如今這里入駐學校、培訓機構、企業21家,開展服裝、數控、航空等27個培訓科目,年培訓能力1.5萬人。
“雙免費”調動群眾積極性破解“官熱民不熱”
職業教育在很多地方,政府推動的熱情高漲,但群眾反應冷淡。為此平橋區在全國率先開展免費中職教育和免費技能培訓,大大調動了群眾積極性。
在實訓基地豪客服飾集團的孵化車間,平橋區雙橋村24歲的曹珊珊正在快速操作著縫紉機。她告訴記者,自己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以前在深圳打過三年工,“一年換一個工作,工廠流水線、超市導購都干過,深深體會到沒有技能處處碰壁的辛酸”。去年春節回家后就沒有再南下,而是來到這里進行免費培訓學習?!芭嘤栯A段工資是2000多元,等到自己可以獨立做一件衣服,工資可漲到3000多元?!?/p>
平橋區2010年提出,“把全區所有上不起學、上不到學的孩子,一個不少、一個不落地免費培訓一遍,讓他們學一門技術,謀一個出路?!蓖ㄟ^實施“雙免費”,目前已有1.3萬學生、1萬余群眾接受免費技能培訓。
平橋區算了一筆賬:政府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用于免費職業教育,可培訓5000名工人,通過培訓后,如果能帶動他們年薪提高一萬元以上,僅此一項收入就達到5000萬元,投入產出比1:10,還可以帶動5000個家庭走上致富路?! 斑@是回報率很高的一筆民生賬?!逼綐騾^委書記王繼軍說。
統計顯示,平橋區外出務工人員也從2012年的23萬人,下降到2014年的17萬人,回流26%,其中大部分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在平橋區產業集聚區,28歲的返鄉民工嚴青青告訴記者,“以前在外打工六年,每年只回一次?,F在十幾分鐘就到家,每天都能見到兒子,娃娃再也不是留守兒童了?!?/p>
孵化基地吸引企業參與破解“校熱企不熱”
職業技能培訓往往是學校一頭熱,企業因負擔培訓和流失的成本,缺乏參與積極性。平橋區則通過提供帶有孵化器功能的“實訓基地”吸引了企業參與。
公共實訓基地不僅是群眾技能培訓基地,也是企業孵化基地。向內地產業轉移的沿海企業,在產業集聚區廠房建成投產前,政府免費提供基地實訓車間,企業可以邊內遷、邊培訓、邊生產。既降低產業內遷轉移成本,又提供優越的招工環境,吸引大量企業爭先入駐。
舜宇光學集團是一家總部位于浙江余姚的全球先進光學部件加工企業。2011年5月其選擇內地轉移落腳信陽,通過邊孵化邊建廠,一年多時間,為企業降低了1000萬元的產業轉移成本。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舜宇光學信陽負責人郭景朝告訴記者,一年多時間里企業在基地邊培訓邊生產,待廠房建起來,培訓出600多熟練工人。這些成為新廠起步的人才班底。目前這些工人里面,部分已經走上了管理崗位和工程師崗位?!芭c余姚本部用工依然緊張相比,在這里根本不用擔心招不到工?!?/p>
實訓基地入駐的企業熱情高漲。目前基地正在孵化的企業還有10余家。既有服裝加工、人工呼叫中心等低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有無人機操控、飛機駕駛模擬機制作等高端技術型企業。不同教育程度的人,都能找到適合學習的職業技能。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