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294.73萬人。這些孩子的入學問題一直被視為城鎮化進程中的待解難題。日前,記者探訪了江蘇省多個外來務工人員主要流入地,了解當地破解這一難題的舉措。
“既要能上學,又要上好學”
在一家物業公司工作的謝素容,十幾年前和丈夫從四川老家來到南京。作為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很少為孩子去哪上學操心。在江蘇省,外來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只要擁有暫住證、出生證等“五證”,就可以在就近的學校登記上學。如今,謝素容的雙胞胎女兒在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讀初三。之后,她們也能和本地學生一樣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針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上學問題明確了“兩為主”政策,即“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其主旨是“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2015年,江蘇省義務教育階段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共150萬人,入學率達99%以上,其中127.5萬人入讀公辦學校,占總人數的85%。
在南京市秦淮區第二實驗小學的茶藝課上,教師龐世佳向學生們介紹白茶,四溢的茶香彌漫開來。在這所經濟適用房小區的配套學校里,一共有學生804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占62.2%。除了國家規定課程外,該校還開設了足球、戲劇表演等課程。
“隨遷子女既要能上學,又要上好學?!蹦暇┦星鼗磪^教育局副局長莊蕓坦言,全市所有學校進行混合編班,對本地學生和隨遷子女一視同仁,并通過促進優秀教師流動等方式,讓所有孩子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
研究和制定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同樣被看作這些孩子平等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途徑。2014年起,全國28個省份實現了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今年,就有7454名符合條件的來蘇務工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在江蘇省報名并參加了高考。
調整教育經費劃撥
事實上,在城鎮化進程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已經被法律肯定下來,但是“兩為主”的落實在各地依然存在差異。
“各地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具體做法上的差異,受到流入地的地方財力和流入規模的影響?!比A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表示,在現行的稅制下,中央對地方教育的撥款采用轉移支付和專項投入等方式。在“兩為主”的政策框架下,中央對流入地政府提出教育投入和管理上的要求,并沒有賦予相應的財稅權限,經費投入的支持更是匱乏。
按照江蘇省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小學700元、初中1000元的最新標準,僅這一項支出該省就需要負擔10余億元。據了解,珠三角地區已經接納了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外來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就學,其中的主要費用均由地方政府承擔。
“由于公平、合理、規范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尚在完善,難以與戶籍人口同等對待,一些地方的隨遷子女入學無法得到財政正常的支持?!狈断茸艚ㄗh,在中央對教育的轉移支付總體框架下,增加一個調節機制,“根據學生流動的具體情況,對流入地按照一定生均標準進行直接的補助和投入,建立‘錢跟人走’的教育券制度,以解決流入地教育經費的瓶頸”。
增加流入地教師編制
新學年伊始,江陰市新橋中心小學校長范鳳鳴發現,和往年一樣,該校今年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數仍在增加。目前,全校共有學生2808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所占比例從2005年的35%增長到60%以上,“十年時間,人數也幾乎翻了一倍”。
一邊是源源不斷的隨遷子女入學需求,一邊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對于經濟發達的流入地來說,解決教師編制短缺和班額有限的問題比投入資金更讓人頭疼。
范鳳鳴介紹,現在江蘇通常的做法是,以國家規定的班額數45人為標準,合理調配各班學生人數,將原來人數不滿45人的班級,增至45人,“盡可能用好用盡有限的教育資源”。
學生人數增加的同時,對教師的需求也達到了“極限”。2010年,新橋中學公辦教師人數為116人,目前為147人,5年增長了27%。即便是這樣,教師數量仍然供不應求,不得不招聘6位擁有教師資格證的師范畢業生作為臨時聘用人員。
教育部今年初明確表示,將進一步擴大城鎮義務教育容量,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全納入”。如果真要如此,流入地教育資源有限的問題更加突出。
“鼓勵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是解決公辦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有效路徑之一”,范先佐認為,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給予經費和設備的支持,相當于為公辦學?!斑M行總量擴容”。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丁曉昌建議,將江蘇等流入地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編制和資金投入納入全國的統籌考慮,在流出地和流入地進行合理調配,并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流入地教師編制和班級學生定額,以此保證這些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平等機會。(本報記者 陳鵬 鄭晉鳴)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