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教育規劃綱要頒布實施5周年。5年來,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各省份先后召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地方教育規劃綱要,各地教育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在教育改革實踐中取得了許多好做法、好經驗。為深入了解基層的生動探索和實踐,感受教育一線改革發展的脈動,教育部近日組織教育規劃綱要5周年中央新聞單位采訪團走進各地深入采訪。本報今日起推出“教育規劃綱要實施5周年記者調查”欄目,陸續刊發報道,敬請關注。
如果不是戶口簿上戶籍所在地一欄清晰標注的“河南固始”,15歲的黃雅琦似乎早已忘記自己是南京這座繁忙都市的異鄉人。
在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里,她像一只自由、自信的鳥兒,活躍在學校的各種“大場面”上。即使叫不出她名字的人,在校園里遇到活力四射的她,也會高聲說:“呦,這不是那個小主持人嘛!”
黃雅琦有兩個夢想:做一名出色的主持人或是一名成功的設計師。在江蘇,像黃雅琦一樣,懷著各色斑斕夢想,隨父母扎根異鄉的少年兒童有150萬。受益于江蘇堅持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兩為主”政策,依法保障流動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的各項舉措,他們中的99%入學無憂,其中有85%在公辦學校就讀。除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及揚州等5個市的部分縣區有農民工子弟校外,其他各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00%在公辦中小學就讀。
一視同仁,同城待遇,常常讓這些流動少年兒童模糊了他鄉與故鄉的界限。而對他們來說,這種因深度融合而引發的模糊,便是在異鄉追夢的開始。
夢開始的“他鄉”
31歲的貴州媳婦施婷也有一個夢,她的夢與自己身處的“異鄉”南京,緊緊聯系在一起?!皩砦业男∩庾呱宪壍懒?,打算讓孩子在江蘇讀初中、讀高中,最好能讀大學!”施婷的目光不自覺地投向遠方。
她口中的小生意,是自己在家做的一個微店。家里的各項開支,包括全家人租住的60平方米民房每月1800元的租金,幾乎全靠施婷的微店每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支撐。
但施婷并不覺得難。在南京市秦淮區第二實驗小學,老師們都沒把孩子當外人,“孩子說在學校不寂寞,因為在學校也有個媽媽,老師就是在學校的媽媽”。
2012年,江蘇省出臺的《來蘇務工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明確,從2013年起,凡具有江蘇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的應屆初中畢業隨遷子女,均可參加當地中考和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錄取。從2014年開始,符合高考報名條件的隨遷子女與本省戶籍考生同時報名。據統計,共有7545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江蘇省報名參加2015年高考。
“其實從2012年開始,只要父母有穩定合法的收入和住所等,隨遷子女在江蘇有高中學籍和3年的學習經歷,就可以在江蘇參加高考?!苯K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衛國說,具體到2015年高考,從報名考試、填報志愿到錄取,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和本地戶籍生源享受完全相同的政策,沒有任何區別。
在江蘇采訪,以往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這一群體的多種表述,幾乎無一例外被“新市民子女”這個稱謂所取代。在父輩用智慧和汗水構建起的夢想家園里,他們不就是一座座都市的新成員嗎?
“新市民子女的大量遷入對鄉鎮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敝鞴芙逃母辨傞L王馥所在的江陰市新橋鎮,雖然是個戶籍人口僅2.5萬人的小鎮,卻因擁有陽光集團、海瀾之家等知名大型輕紡企業,而接納了3.5萬名新市民。
在農民向鎮區集中、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的“三集中”戰略的作用下,2005年以后,新橋中心小學成為全鎮唯一一所小學。撤并村小實現規模辦學的第一學年,新市民子女入學便有740人,如今這個數字上升到1795人,占比達63.9%。
考慮到新橋鎮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前景,2010年,鎮里專門做了一個教育布局整體規劃,從次年開始歷時3年分3期投入8000萬元,按擴大占地面積、增加建筑面積、改造外觀立面、局部拆舊建新、完善配套功能、提升校園環境等目標對中心小學進行擴容改造。
“原來中心小學這片既有小學又有幼兒園,我們就把幼兒園搬出這個區域,將小學擴大到能容納72個教學班、3000名左右學生就讀的規模?!蓖躔ヌ寡?,當時考慮,這個規?;究梢詰獙ξ磥?0年、15年甚至20年之內的新市民子女入學潮,但現實是,不到3年時間就用盡了5年的規劃量?,F在中心小學一年級已經有9個班了,而學校規模的“上限”是12個班。
壓力歸壓力,王馥和鎮里的班子成員還是有信心把新市民子女的教育問題解決好。因為對新市民家庭來說,子女能否有好的教育環境,是他們選擇扎根奮斗地域的重要條件;而對王馥他們來說,有了各級政府從政策到經費的支持,辦法總比困難多。
找到“自己”的園地
上個學期末,南京蓮花實驗學校九年級(1)班學生陳明珠在生日那天,悄悄跑到校長李建華辦公室,羞澀地遞給他一束花,說自己快畢業了,送花表達感激之情。
“我在學校能找到我自己!”陳明珠快樂地回憶起在校期間參加的各種活動,記憶尤其深刻的是青春儀式的紅地毯上張揚著的自信、積極、大方。
2013年9月,南京蓮花實驗學校由3所城郊接合部學校整合而成,在這所新市民子女比例高達80%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里,如何讓孩子們在學校找到存在感,讓他們在城市生活中有根有夢,是李建華想得最多、做得最多的。
針對新市民子女閱讀弱、英語弱、數學弱,缺自信、缺見識、缺愛的“三弱三缺”短板,樸實、善良、守紀律的“長板”,學校在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設計開發了閱讀課程、旅行課程、科技課程和創新課程。德育活動更是追求高大上,開學典禮、青春儀式、畢業典禮、新年晚會,無不透著昂揚向上的精氣神。
“大樹有參天生長的夢想,小草有貼地行走的愿望?!崩罱ㄈA更愿意如此詩意地表述自己用“柔軟”的方式將學生帶向未來的期冀。
“青春儀式上,我作為學生家長發言,本來都想好說什么了,但站起來什么都說不出來,沒說兩句眼淚就流出來了?!笨烊丝煺Z的謝素容怎么看都不像會怯場的人,和丈夫從四川廣安來南京打拼,那么多困難都扛過來了,但在雙胞胎女兒胡夢藍、胡舒月的青春儀式上,卻控制不住情感的波瀾。她說,這幾年里,學校給她的感動太多,校長會打來電話講述女兒的點滴進步,有了小誤會,班主任也會第一時間跟進解決。
“相約8:30”校長熱線的誕生,源自于喚醒學生自信心的渴望,也引導教師更多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一次元旦前夕,一名高個子男生主動清理公共區域的垃圾,恰好被李建華看到,問男生的名字他不說,后來多方“打探”后,李建華一個電話就打到家長那里。正在打工的家長突然接到校長的電話,十分忐忑,生怕孩子惹事,但在得到校長表揚后,又驚又喜。
每次家長會前,送到家長手中的精美請柬,專門給務工人員老板的請假條,不經意間讓學校和家長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前家長會上人員稀稀落落,不準時,打手機,有的還帶著家里的小娃娃來,現在不僅早早到會,還帶著本子認真記錄。
“現在家長們積極性特別高,想開個全校的家長會,會議室都太小?!弊尷罱ㄈA更欣慰的是,孩子們一掃過去的膽小羞怯,1800名學生身上滿是自信和陽光。
籍貫為江蘇淮安的南京市秦淮區第二實驗小學六年級(2)班學生譚莉,也在懵懂中找到了“自己”?!霸谶@里,我能認識很多朋友,老師對本地生和外地生不偏不倚,我們班7個班委,外地生占了6個?!眰€子小小但伶牙俐齒、自信滿滿的譚莉就是6個中的那個班長?!笆侨昙墪r,全班同學無記名投票,一票一票選出來的?!弊T莉的語氣自信而明快。
悉心澆灌的“蒲公英”
2008年,江陰市東部的周莊鎮支柱產業——機械制造業、化纖紡織快速發展,新市民子女的涌入呈井噴趨勢,從最初的三四萬人持續快速增長,2008年達到峰值的10萬人左右。
“當時校舍不足,資源不夠,壓力非常大?!敝芮f鎮教辦主任王鳳娣回憶起那段日子時說,鎮里除了新建一所42個教學班的小學,還在另一所小學擴容了20個教學班?!笆濉逼陂g,鎮里僅學校改擴建便投入1億多元。
為了把接納工作做好、做深、做細,2013年,江陰市周莊中學發動教師參與《新市民子女教育質量的現狀分析調查研究》課題,了解本校新市民子女原有知識基礎、行為習慣、思想品德、家庭生活背景等方面情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
李建華曾經面對的,是比周莊中學更為復雜的局面。
當初參與合并的3所學校中,有兩所特征鮮明。一所是區域內的優質中學,另一所則是新市民子女占95%以上的薄弱學校?!皟炠|學校的教師擔心合并后學校變差,普通中學教師也因為生源構成的變化產生教學的恐懼感?!崩罱ㄈA直言,“空降”到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當校長的他,一樣有恐懼感,這種恐懼感源自于對教學、管理差距的種種未知。
學校的未來該朝哪里去?怎樣建成本地生源和新市民子女融合融通的成長樂園?李建華做的第一件事,是在深入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找出兩所學校的共性,建立平衡之上的全新文化管理導向。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建華的第一把火就燒在了教師配備上。3所中學原有班級數不變,包括班主任在內的任課教師,全部按照學科搭配、優質和薄弱搭配,重新分配班級?!爱敃r就有家長找上門,不同意換班主任,我請家長給我一個月的嘗試期,如果效果不好,恢復原狀。家長半信半疑地接受了,一個月后,再沒有家長來找我?!?/p>
如果不是周莊鎮鎮長顧文浩提及,外人很難想象,一個鄉鎮,擁有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各級各類學校。每年鄉鎮全部可用財力的60%—70%,都投到了教育上。
據統計,“十二五”以來,江蘇省級財政統籌中央獎補資金用于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工作經費達27.5億元,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為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作業本,對象涵蓋了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內的城鄉公辦學校所有學生。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各地將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師納入當地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中,從公辦學校選拔骨干教師到這些學校參與管理和任教,同時將農民工子弟學校學生學籍納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
距江陰市70余公里的蘇州市,近10年來,外來流動人口登記數由2004年的330萬上升到目前的650萬左右,總量超過全省總數的1/3。
“流動人口子女超過戶籍人口子女,使得蘇州中小學幼兒園教育資源面臨嚴峻考驗?!碧K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華意剛坦言,為了實現“兩為主”目標,蘇州市每年新建三四十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計劃到2020年新建213所幼兒園,但即使如此,在短時間內實現90%的新市民子女入讀公辦學校仍有困難。
目前,蘇州市在新市民子女公辦學校吸納率從2002年的51.4%提高到2014年的75.16%的情況下,一方面著手解決新建學校的土地指標問題和教師編制問題;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針對74所農民工子弟學校實施提檔升級工程,并通過公辦學校向這些學校派出骨干力量支管支教的方式,幫助解決管理問題。
朱衛國認為,在保障“兩為主”這條主線的前提下,應針對新市民子女在江蘇入學持續性增長、流動性強、生源不均衡等特點,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適當扶持農民工子弟學校發展。(本報記者 柴葳 繆志聰)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