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出發,坐一整夜火車,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再在長途大巴上顛簸一整天,抵達木里藏族自治縣城;第三天換乘越野車繼續西進,翻越兩座海拔4000米的山梁,途經十幾個鄉鎮,便能在夜幕中趕到俄亞鄉。
這是一個距成都1100多公里、距當地縣城300公里的納西族聚居鄉。鄉里“最高學府”——俄亞小學坐落在被譽為“納西族原生態文化最后留存地”的大村古寨旁邊。高高飄揚的國旗、清脆瑯瑯的書聲、生龍活虎的孩子……山腳下的學校給古老的村寨抹上了一道亮麗的色彩。這個學校的“掌燈人”,就是俄亞小學校長王偏初。
為辦學,他“走完了一輩子的路”
位于木里縣西南角的俄亞鄉,在中國地圖上已縮小至四川、云南兩省交界的細線里。這是一個真正“雞鳴兩省”的地方,南部、東部與云南的麗江、寧蒗隔金沙江相望,西部、北部與云南香格里拉、四川稻城相接。
全鄉被重重高山和條條大河環繞,道路崎嶇,交通閉塞,直到去年才勉強修通了一條路。此前,俄亞鄉民與縣城的連接,就靠一條祖祖輩輩在懸崖峭壁、深澗谷底間開鑿出的“通天”步道,來回一趟就要十余天。
王偏初的故事就得從這條“通天路”說起。自17年前來到俄亞小學,他記不清在這條路上來回跋涉了多少趟,每趟都不啻于一次“長征”。
他經常天不亮就出門,先要在雜草叢生的山中小道攀爬兩天,其間借助溜索跨過四五條大河、騎馬翻越一座4000米的大山。
最驚險的路是“九十九道拐”,當地人在幾乎垂直的山道上,每隔兩三米一拐彎,生生開出了一條“騾馬道”?!吧碜颖仨毦o緊地伏在馬背上,拽著韁繩,眼睛根本不敢往下看,稍一仰身,就可能跌落懸崖?!蓖跗跽f,每次過這段路,他都要驚出一身汗。
翻過大山后,他來到了臨近通上公路的鄉鎮,接著就是三四天連軸搭車、轉車五六次,途經云南的香格里拉、麗江、寧蒗等地,最后取道四川的鹽源縣,到達木里縣城?!耙宦飞蠋缀鯖]有一處平坦,坐在車里就像坐‘蹦蹦床’,一天下來骨頭都像散了架般疼?!?/P>
“好像把一輩子的路都走完了!”王偏初說,每次都要鉚足勁拼命走,否則就可能錯過住店?!绊樌脑?,四五天能到;如果遇上堵車,可能七八天都到不了縣城,忍饑挨餓是常有的事?!?/P>
出去一趟不易,每次返校,王偏初都會給學校帶回各種教學用品。有一年開學,他領著兩名新來的特崗教師返校。馬隊馱著書本、課桌走前面,他和兩個小伙子扛著棉被衣物走后面。突然,天空下起了瓢潑大雨,荒野中無處躲藏,三人只好鉆到馬肚子底下避雨。等他們三步一滑走到學校時,全身上下無一處不沾滿雨水、泥漿。
除了沿途的艱辛,還要時刻提防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一次,王偏初趕著馬隊回學校,翻越4000米雪山時,半山腰的雪塊突然塌陷,一匹馬腳下打滑滾落懸崖,王偏初嚇得掉頭就跑,一屁股癱坐在地上,好久才緩過神來。
盡管每次都像“死過一回”,但過不了多久,王偏初便又要踏上“征途”,似乎忘記了上一次的疼痛和兇險?!皼]辦法,學校要發展,需要不斷從外面運來各種器械、物品。如果因為這個嚇得不出去,那學校就辦不下去了?!?/P>
每年,王偏初都要在懸崖絕壁上攀行八九趟,每趟來回就是七八百公里,17年下來,他足足走了12萬公里,可以繞地球3圈。
“這么艱苦的環境,就沒想過要離開?”記者問他。
“想,怎么能不想!好多次走出去就再也不想回來了?!蓖跗跽f,和他一同畢業的同學沒過幾年就調到了城區學校,有的還進入政府部門當了官,有的做生意掙了大錢,每當聽到這些消息,他都動過“離開”的念頭??擅看?,王偏初的雙腳又“不聽話”地把他帶了回來。他說,這里有他放不下的學校和那些眼眸清澈的孩子,“如果真想離開,當初也不會主動回來了”。
為夢想,他主動申請回艱苦的家鄉教書
坐在記者面前的王偏初,體格健碩、臉盤寬厚,憨憨一笑,露出兩排潔白的牙齒。
17年前,他還是個毛頭小伙兒,剛從四川會理師范學校畢業,意氣風發。學校給他分配好了工作,到距離縣城較近的水洛鄉一所村小任教。他卻跑去找校領導,要求回自己的家鄉俄亞鄉任教。
“人往高處走。別人都巴不得分到條件好點的學校,你倒好,主動要求去偏遠地方?”領導不解。
王偏初憨憨一笑,領導最終在申請書上簽了字。
許多年后的今天,記者問他當初是怎么想的,他靜默了一會兒抬頭說:“我是從那兒出來的,知道那里有多苦!”
1976年,王偏初出生在俄亞鄉立碧村,那是一個海拔2000多米,迄今未通公路的小村寨。
小時候,王偏初的家十分貧窮,“最初幾年,連一間像樣的房子都沒有”。盡管生活窘迫,但父親對他的教育卻非常重視。為了供他讀書,家里把喂養的牲畜都賣光了,直到他參加工作好幾年后,他求學時的借債才還完。
王偏初在俄亞小學讀到三年級。從家到學校要徒步兩天,他就和八九歲的小伙伴一起住校。沒有宿舍,唯一的一間教室也就成了學生的寢室,白天支起桌椅上課,晚上打地鋪擠著睡覺;沒有食堂,老師帶著孩子們在山里搬幾塊石頭支口鍋煮飯。
到四年級,王偏初去了離家更遠的瓦廠鎮小學;小學畢業后順利升入初中,并最終考上四川省會理師范學校,成為俄亞鄉走出的第一個“高材生”。
從小的經歷讓他深知家鄉孩子求學的艱難,從考上師范學校那一刻起,王偏初心中就植根一個夢想:畢業后,一定要回到俄亞小學,盡自己的能力改變家鄉學校的面貌。
不僅自己回來了,他還把另一位同鄉魯茸“拖”了回來。魯茸晚他一屆,畢業時本有機會留在縣城工作,經不住他軟磨硬泡地“游說”,畢業后也回到了俄亞小學任教?!斑@里再苦也是我的家鄉。如果作為家鄉人都不愿回來,誰還會來呢?”王偏初說。
為鄉親,他在古老村寨辦起“放心”學校
回到母校的王偏初發現俄亞小學一點兒都沒變:還是那幾間用泥土、石頭砌成的教室,還是那一排破破爛爛的教師宿舍,還是那一塊風一吹就塵土飛揚的操場,以及像他當年一樣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
王偏初擔任了四年級班主任,同時兼任學校大隊輔導員。他清楚地記得學校只有73個孩子,他的班上才9個學生。
那時,學生因貧輟學是經常的事,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挨家挨戶勸說,把學生領回教室。一次,王偏初和校長走了一天的山路趕到一名學生家,孩子母親見到他們,竟當場跪了下來,哭訴“家里連鹽都買不起,實在無力送孩子上學”。
第一次遇到這種場面,王偏初心里十分難受,趕緊把家長扶起來,掏出身上僅有的幾十元錢塞到她手中。以后每學期,他都會用微薄的工資接濟班里的貧困學生。
沒多久,王偏初發現學校班隊活動貧乏?!耙驗閷W校偏遠,很多年都沒進過新教師,老教師們根本不知道怎么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彼蛐iL請纓,要把班團隊活動搞起來。
師范學校學的知識派上了用場。他從少先隊員行隊禮開始,手把手地示范;堅持每周組織一次班團活動,每月一次大隊活動;組建國旗校隊,從每個班上輪流選拔護旗手……
以前,俄亞小學每年的六一兒童節過得非常簡單,教師放學生一天假了事。王偏初決定舉辦一場聯歡晚會,讓孩子們過一個特別的兒童節。
提早一個月,能歌善舞的王偏初便帶著全校師生設計、排練節目,反復練習。演出當晚,俄亞小學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家長們趕一天的山路到校觀看孩子們的節目。演出結束后,教師們向他豎起大拇指,家長們也贊嘆,“這是我們看上的第一場文藝晚會”。
從此,“六一文藝晚會”成了俄亞小學每年的保留節目。王偏初還把歷次晚會刻成光盤,發放到每家每戶,宣傳孩子們的學習生活。
出色的組織和溝通能力讓王偏初很快脫穎而出,相繼擔任學校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副校長等職。2008年,32歲的王偏初被提拔為俄亞小學校長,成為全縣最年輕的校長。
上任第一件事,王偏初就決定給學校修圍墻。俄亞小學一直是敞開式校園,附近村民、牛羊馬等牲畜可在校園自由出入,操場上經常散落著牲畜的糞便。
“這不僅影響學校的衛生環境,還有很大的安全隱患?!蓖跗醵喾綘幦〉劫Y金建起了圍墻。剛開始,鄉親們不高興,抱怨學校故意“排斥”他們,害他們繞路,但看到校園環境整潔很多后,就慢慢理解了。
如今,俄亞小學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操場、教室干凈整潔,見不到一點兒紙屑;窗臺、圍墻上花草吐翠,綠意融融;就餐時,孩子們分班依次排隊,秩序井然;辦公室內,各種檔案擺放整齊,墻上規章制度詳盡清晰……師生們到什么點干什么事,都形成了良好習慣,秩序井然。
多次到俄亞小學視察的木里縣教育局副局長李寧林對學校高度評價?!盁o論什么時候去看,學校都管理得非常到位?!彼f,盡管俄亞小學“山高皇帝遠”,但有王偏初在,教育局放心。
良好的校風學風也讓家長們對學校的滿意度陡增。王偏初任校長期間,學生人數增長了近一倍,最多時達到800多人。
為教育,他歷經苦難但癡心不改
自然環境的惡劣,讓俄亞小學的辦學成本非常高。學校購買一臺電視機,光花在路上的運費就足以購買兩臺電視機了。
盡管這樣,王偏初還是克服各種困難,靠人背馬馱,把學校課桌椅凳全部更新了一遍。去年暑假,為滿足年年增長的學生的需求,他帶領教師自己動手搭起了兩間板房教室、一間板房宿舍。
這幾年,俄亞小學分來了許多年輕的特崗教師,他們幾乎從未走過這么艱險的山路,有的教師走到半路就嚎啕大哭。
王偏初對新教師特別關心。他親自到縣城把他們接回學校,安頓好住處,找每位教師談心,安慰鼓勵他們?!拔乙彩沁@么熬過來的,知道剛來時的那種絕望、苦悶?!?/P>
在這一點上,他“游說”回來的同鄉,現在是俄亞小學副校長的魯茸也自嘆不如?!八麜r刻想著學校的老師,從本來就緊張的辦學經費中,擠出資金給師生們購置了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生活用品,寒暑假給外地老師發放路費,老師的父母生病,他也會第一時間送去學校的關心?!?/P>
今年,兩名從俄亞小學走出去的學生考上了木里縣最好的高中,刷新了俄亞小學的歷史。王偏初十分激動,得知兩名學生家境貧寒,就主動打電話給家長,承諾資助每人每學期1000元。
對師生關懷備至的王偏初,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卻少之又少。他的老家至今未通公路,走回去要兩天。結婚后,他和在家務農的妻子就長期兩地分居,每年只有寒暑假和過年才回去,每次都只能待上三四天又匆匆上路。
兩個孩子出生,他也未能陪在妻子身邊?!疤h了,又沒電話,想關心都沒辦法?!蓖跗跽f,兒子長大后,對他很生疏,寒暑假里,從不來學校找他。這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痛,每當想起這些,這位歷經磨難的藏族漢子就有些情不自已。
“當年他父親生病,要動手術,得到消息后,他只能把眼淚吞進肚子里。山高路遠的,身邊又有一群學生,根本回不去!”魯茸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
“我虧欠了家人很多,本該讓他們過得更好,現在卻跟著我受苦?!倍韥嗋l到縣城的公路修通后,王偏初說服妻子,拿出家中所有積蓄貸款買了一輛二手皮卡車,用來給學校運送教學、辦公等用品,“這樣可以為學校節約一大筆開支”。
盡管日子過得清貧,但讓王偏初欣慰的是,他曾經教過的學生杜基扎西,后來考上四川師范大學,現在又回到了俄亞小學教書;另一名他資助過的學生瓜祖,通過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學到了一門技術,現在也回到了家鄉衛生所工作。
而另一個好消息是,考慮到俄亞小學占地面積狹窄、校舍破舊,木里縣教育局已經對俄亞小學改擴建工程進行立項,預計兩年內就能完工。王偏初一直操心的辦學條件、設施設備、教師生活都將得到極大改善。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歷盡苦難癡心不改,少年壯志不言愁……”空閑時,王偏初就會在校園里哼起這首他最喜歡的歌,“我做什么事情都喜歡笑著做?!闭绺柚谐哪菢?,歷經艱難困苦的王偏初,就像一位癡心不改的苦行僧一樣,行走在自己深愛的家鄉、深愛的土地上,只為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評論:點亮山鄉托舉文明
作為一名師范生,他自愿回到山鄉當一名教師;作為一名教師,他每年要在絕壁上攀行八九趟,17年足足走了12萬公里;作為一名校長,他把滿腔心血獻給學校,讓一大批孩子走出了封閉的大山。俄亞小學校長王偏初的事跡樸實而動人。我們既能感受到他工作環境的艱苦,又能感受到他精神的強大、內心的陽光,也使得我們深思:為什么在如此條件下,王偏初還能巋然堅守?還能甘之如飴?
作為俄亞鄉走出的第一個“高材生”,王偏初其實有條件選擇更“體面”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像別人一樣孜孜于做大官、掙大錢。然而,他最終選擇了為鄉村孩子們當“墊腳石”的職業?!斑@里再苦也是我的家鄉。如果作為家鄉人都不愿回來,誰還會來呢!”正是這赤子般的愛,讓他選擇了留下與堅守,不為其他誘惑所動。這是一種大愛與大我,超越了個人的利益與價值,展現的是一種崇高境界和操守。這種大愛不是一種不近人情的存在,就像我們每天所見的空氣和水一樣平常。
一面受家鄉愛的滋養,一面給予學生無私的愛。正是在愛的給予與滋養中,王偏初實現了自我價值,成就了一名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他的堅守和對愛心的傳遞,照亮了鄉村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鄉村孩子的心靈之路。在王偏初的言傳身教下,他教過的學生走出大山后又回到了家鄉,也選擇了從教,當地教育事業因此而薪火相傳,愈發興旺。
如果說,今天越來越多的鄉村孩子懷揣著知識走出封閉的環境,勇敢地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加入到時代發展的大潮,那么,這種勇敢根基于知識,而最初的知識則來自于鄉村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講,像王偏初一樣在最偏僻、最窮困鄉村的老師們,正是他們在不斷地提升著社會文明。
學堂給村寨抹上亮色,而鄉村教師就是那個掌燈人,托舉著文明,讓文明薪火相傳。(本報評論員)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